新发展理念下宁德海上养殖转型升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3

新发展理念下宁德海上养殖转型升级研究

林金灼

(宁德市委党校 352100)

作者简介:林金灼,宁德市委党校副教授。地址:宁德蕉城区金马南路6号阳光城新界1#3105,林金灼,13459376543。

摘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宁德在福建省率先完成海上养殖转型之路。在转型过程中,宁德海域养殖技术不断升级,陆海统筹格局不断形成,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安全保障不断提升,取得良好成效。在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海洋经济后半篇文章。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转型升级 海上养殖

三都澳是宁德的天然良港,承载着宁德人民经济腾飞的梦想。三都澳海域主要以网箱养殖大黄鱼为主,全国80%的大黄鱼产自三都澳。以大黄鱼为代表的养殖产业更是沿海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然而,2018年以前随着海上养殖业的盲目扩张,三都澳海上养殖“无证、无序、无度”问题愈加突出,有些还占用了军事区、航道、锚地、码头等。此外,传统养殖设施抗风浪能力差、易损毁导致大量海漂垃圾长期堆积且难以降解,渔排人员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海,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制约了三都澳可持续开发。如何处理渔民生产和海洋生态保护的问题迫在眉捷。2018年,宁德市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营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全面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

一、宁德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之路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进一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传统养殖存在的问题,宁德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禁养区的养殖设施进行全面清理;二对合法的海上养殖确权发证;三是针对不同的养殖类型、养殖设备和养殖规模,对已确权的海上养殖设备升级改造;四是在宁德市辖区内开展海漂垃圾整治等。因此,宁德的海上养殖转型之路由单一注重环境质量改善向协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变,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新路子,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创新发展:养殖技术不断升级

素有“海上牧场”之称的宁德三都澳海域,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基地。20世纪80年代,在纯野生大黄鱼即将濒临灭绝之际,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刘家富站长带领的科研团队突破了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为三都澳海域大黄鱼育苗和养殖户服务。2003年,利用浅海进行大黄鱼围网养殖的新模式开始兴起。作为中国大黄鱼养殖核心区,宁德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已形成完整的大黄鱼全产业链,荣获“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大黄鱼之都”等国字号称号。2016年,国内唯一的水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宁德挂牌运行。2018年,育苗场约110家,年育苗20亿尾以上。至2020年,年育苗近40亿尾,占全国90%以上。2021年,全市大黄鱼产量达19.1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产值69.18亿元。宁德不断加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合作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与东海水产研究所共建创新研究院。目前,大黄鱼新品种研发取得初步成效,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的选育得到突破,“富发1号”大黄鱼新品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协调发展:陆海统筹格局不断形成

宁德山海兼备,正努力形成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宁德市着力构建“一核两廊五轴”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核”,是以三都澳为核心,建设”一市多区、强镇环湾”的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两廊”,是沿海蓝色经济走廊,山区绿色经济走廊。“五轴”,是从三都澳到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五条发展轴。宁德山区县的特色产业如古田食用菌、柘荣太子参等都做到了全国单打冠军,随着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全市已经形成“8+1”特色产业的升级版,形成山区和沿海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海上养殖统一规划布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宁德市海上养殖原来无序无度养殖的局面,通过对可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的分类有效实施,取缔了非法养殖,清理了航道和锚地,海上养殖设备升级改造将性能差、功能不全的传统养殖设施全部更换新材质的先进设施,让宁德市海域功能区划清晰、养殖密度降低、海上航行安全得到保障、海漂垃圾减少,原始破旧的海上养殖设备变得整洁明亮,养殖水域水质提高,养殖环境提升,海上自然景观得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也从整体上得到了改观。最引人关注的是随着水质的大幅改善,濒临灭绝的中华白海豚也多次出现。海上养殖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整治到位,禁养区养殖全部清退,养殖区和限养区养殖全面推广使用新型塑胶设施,养殖深度增加、密度降低、水质变好,渔业病害明显减少、成活率变高、市场行情变好。

(四)开放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随着三都海域的养殖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福州、厦门等外地养殖人员及技术人员来宁德进行网箱养殖。同时,不断延伸水产品产业链,促进水产品加工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重点培育壮大宁德大黄鱼、福鼎坛紫菜、霞浦海带、霞浦紫菜、霞浦海参等区域公共品牌,并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五)共享发展:安全保障不断提升

宁德首创融检测、锚固、融资、保险于一体,速度、质量、安全、效益同步保障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升级改造后的塑胶养殖设施不论是选形、原料,还是配套的锚固系统、减压挡流设施,在防抗海流变形和台风破坏方面的能力均明显提升,海上作业安全系数显著提高,遇险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养殖人员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生产安全保障不断提升。

二、宁德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曾经无度无序的养殖业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宁德市通过系统推进海洋环境治理,使三都澳海域焕发出新生机。

1、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宁德市做好一“控”二“清”三“转”四“管”:依法关停非环保养殖设施生产企业,源头管控阻断非环保养殖设施下水;开展“千人作战”“百日攻坚”,实现禁养区内养殖设施全部清退;规范持证养殖,将“泡沫浮球+木板”养殖设施全部转型升级改造为环保塑胶养殖设施;坚持网格化管理,实行县级“日巡查”、市级“周巡查”,全年不间断、海域全覆盖。综合整治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7.72亿元,清退和升级改造渔排142.7万口、贝藻类55万亩。

2、建立“海上环卫”新机制。宁德市通过实行“源头减量—海上清理—堆场转运—岸上处置”全链条治理,建立海上养殖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制度,定点设置垃圾集中回收设施,统一收集上岸;新建转运堆场27个,集中转运上岸垃圾,由市属国有企业成立专门海上环卫机构,配备人员180余名、船只32艘,统一负责清理打捞海漂垃圾,对打捞垃圾实行回收再利用为主、无害化处理为辅。

3、开展入海排口排查整治。宁德市坚持“有口皆查、有水皆测”,采用无人机航拍初排、徒步踏勘核验等方式,对全市1046公里岸线和必要的上溯范围全面排查,排查总长度约5000公里,摸排出各类入海排口2308个,绘制排口“一张图”,为开展分类整治、规范管理夯实基础。

4、强化海上综合执法。宁德市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依法保护环三都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意见(试行)》等制度,设立海上违规养殖举报中心,建立常态化巡查监管、联合执法和办案机制;实施“蓝剑”“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2020年共查处渔业及非法倾废案件17起,核查海域使用疑点疑区21个,有效推动问题整改。

(二)存在困难

1、养殖模式还比较单一

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最终目标是规范引导海上养殖业健康发展,治理海洋环境污染,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目前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主要着力在规范养殖区域、升级改造养殖设施、清理海漂垃圾等,这些措施仅停留在降低养殖密度和改造养殖设备等层面,未深入探索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单一养殖模式向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的改变和对现有养殖污染的技术性治理等,整治手段简单。

2、海上养殖绿色发展理念推广不够

随着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以及政策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普通民众的海洋保护意识均得到了空前强化,但对海上养殖绿色发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广大群众对海上养殖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社会对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理解度和接受度还不够高。海上养殖绿色发展不仅要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养殖模式,还要将环境改善、加强监督、提高发展水平作为重要事务来抓。举例来讲,在养殖用药上,养殖户在遭遇病害袭击之后,第一反应就是用药,但是鱼虾受应激之后往往引起更大的伤亡,不规范化养殖和盲目使用投入品已经成为影响海上养殖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原因之一。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海洋经济后半篇文章

(一)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实现“创新”发展

持续推动海上养殖升级,最重要的是创新。 围绕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按照‘精准定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思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创新。围绕推进“渔旅结合”新业态,全力念好“山海经”,种好“山海田”,画好“山水画”。依托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形成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及霞浦七星等一批渔旅融合试点,探索渔旅融合发展标准体系,培育渔业特色鲜明、旅游配套完善、业态丰富的海上旅游新样板。大力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建设柘荣县九龙井、福鼎市嵛山岛东角、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渔井村、屏南县龙源农庄等“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渔村旅游,促进渔民增收、渔村振兴。针对海上新型养殖设施电力紧缺但供应不便,海上风、光等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的问题,在蕉城白基湾海域、霞浦七星海域、下浒海域、福安下白石海域及福鼎佳阳海域开展海上渔排“风、光、储、充、用”技术运用试点,并结合电动船舶替代,推动清洁能源走进“海上田园”。目前,福建首个海上渔排风光储微电网项目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协调”发展

推进海上养殖,最核心的是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国鱼计划”,围绕大黄鱼全产业链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资源整合,科学调整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规划引领、市场监管,政策支撑、资金扶持,努力构建全国大黄鱼“原良种培育中心、养殖中心、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大数据中心、文旅中心”六大中心发展格局,打造集种业、养殖、加工、市场、科研、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中国大黄鱼之都”。出台全国首个港湾塑胶养殖设施建设工程技术规范,构建全国首个港湾塑胶养殖设施技术体系,在全省率先组建塑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促成36家新型养殖设施生产企业落地;推出全国首个海上养殖设施险和产品质量险,构建金融信贷、渔业保险、质量管控、验收管理等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做大做强上下游产业链条。比如推出深水瓜、黄金龙等宁德大黄鱼中高档产品,通过品牌运作,调整优化养殖产业结构,让养殖户养出更好的鱼、卖出更好的价格,促进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海上养殖升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循环、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和海洋生态保护,严格实施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善海岸线自然生态,真正发展生态模式下的海洋经济。

(四)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开放”发展

实现海上转型升级,最突出的是开放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更广的平台,宁德作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要主动“走出去”,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让海洋经济发展有更广阔的腹地支撑。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将宁德海洋经济发展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战略大格局中。

(五)增强人民获得感,实现“共享”发展

实现海上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秉持一切发展要服务人民、普惠人民的理念,让海洋经济发展形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转化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驱动引擎。

参考文献:

[1]赵建中,刘菲菲.海洋经济发展的天津轨迹[N]中国经济时报,2017-03-31(8).

[2]鲁亚运,原峰,李杏箔.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一一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9(38):122-130.

[3]李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3):63-66.

[4]刘阳,秦曼.中国东部沿海四大城市群绿色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3):11-20.

[5]丁黎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判体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2-20.

[6]赵听,李慧.澳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科技导报2019,37(23):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