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城市背景下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国家园林城市背景下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路径

杨希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活动,大力推动城市绿化,持续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然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本文解析了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的内涵、作用等内容,并结合规划实践总结了顺应新要求的规划编制技术路径。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目前,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过程中,建设用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在指导“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应运用自身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属性优势,发挥其传导和管控的两大职能,系统衔接和传导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确保“国家园林城市”的真正实现。

(一)“国家园林城市”创建规划并非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容易忽略其他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绿化相关指标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修建大面积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占用其他建设用地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自然空间。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稠密,社区公园几乎没有,无法满足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小区绿化和街边绿化带常常成为附近居民的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

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供居民游憩娱乐的植被空间缺失;(2)过度注重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活动内容、规律的研究不够。

当前,人们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单纯是“家庭——工作地点”两点一线的空间流动模式,尤其是疫情后,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健康,热衷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自然环境。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

城市地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对其有一个准确的定量客观认识,只能凭借经验不断摸索实践。因此在城市绿地建设中还是以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为主,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综上所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国家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国家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的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

(1)“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确切地表达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商业、工业、基础设施、仓储、交通等城市建设用地意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的整体综合研究。

(5)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趋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和规划设计。

三、国家园林城市背景下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分解与支撑

(一)技术路径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土空间规划自上而下编制,同时还规定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要落实总体规划。

编制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要在技术路线上主动遵循国土空间保护发展的要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双评价”成果为约束条件,确定城区与周边自然要素之间的生态影响关系,进行由外而内的绿地保护需求分析,再从城市内部出发分析绿地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生成由内而外的绿地建设需求,叠加两项分析后从绿地系统角度提出全域空间保护和发展战略及措施。

在技术手段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识别绿色生态空间要素,对生态控制线的分级进行管控,并遵循“叠加从严”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构建生态培育、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风景游憩、城市安全的一体化绿色网络。同时,在城镇开发边界通过绿地建设普查、卫星遥感等方式摸清城市绿化底数,按照底线管控、分区管控、分级配置的原则划定城市绿线,均衡布置城区各类绿地,提出绿地功能导向、管控要求和规划指标。以城市道路绿化带为例,《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发布之前,带状游园宽度没有明确要求,很多道路两侧绿化带均不足12米,园路不畅,居民不方便进入,无法提供游憩休闲功能。可在用地红线与绿线之间的建筑退距地带进行绿化建设,增加绿化带宽度,满足带状游园宽度宜大于12米的规范要求,提供更多绿色空间。

(二)专业事项的深化

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底图的要求是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后续专项规划成果要进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系统,便于对各类专项规划用地图斑进行审查。考虑到部分城市的地理位置位于两个分度带之间,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了同时满足对接“三调”与现场放线的双重要求,建议整体成果基于“三调”CGCS2000坐标系绘制,关键控制线划定成果可基于CGCS2000的城市独立坐标系转换存档,作为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实际放线参考依据。

在底数方面,《国土空间调查、分类、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作为二级分类并入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大类,此三类用地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绿地分类标准一致。附属绿地(XG)统计以“三调”数据为基础,尊重建设用地权益、与已明确的相关政策要求和规划管理规定相衔接的原则,规划现状基数可对“三调”中按实地现状调查的“已批准未建设用地”、“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等管理属性数据进行分类转换,进一步细化至三级类,形成现状底图,以避免底图与实际情况数据冲突。

(三)反馈机制与规划实施的效应

纵向传导与横向衔接是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一方面,应将“国家园林城市”申报指标与城市体检相结合,结合各部门制定的整改方案,及时调整完善,查漏补缺,调整结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修改调整和详细规划补足完善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绿地建设应充分与各个部门的实施发展计划相结合,明确落实情况,对绿地建设进行评估,定期调整专项规划的重点和方向,指导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结语

在当前背景下,国家园林城市建设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紧张,各地财政压力较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绿地系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