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任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 264312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对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高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该领域有足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探讨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我国工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焊接技术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在高校焊接专业课程教学期间,教育人员需要通过针对焊接专业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开展细致分析,促使学生思想素养和能力素质的良好发展,引导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顺利转化为岗位胜任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贡献力量,早日成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社会实用型人才。

1智能焊接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智能焊接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结合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技术,实现对焊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密化的一种技术。它主要包括焊接过程的自动控制、机器人焊接、视觉检测和智能优化等方面。智能焊接技术的实现需要对焊接过程进行精确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高焊接过程的效率、精度和可靠性。智能焊接技术的应用对焊接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1)多学科知识储备。智能焊接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传感器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焊接技术人才具备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储备。(2)技术实践能力。面对智能焊接设备和系统,焊接技术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智能化设备进行焊接操作和维护。(3)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智能焊接技术需要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焊接技术人才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利用数据优化焊接工艺和控制系统。(4)持续学习和创新意识。智能焊接技术持续发展,焊接技术人才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供给与产业现实需求脱节

产业领域内科技的迭代升级对焊接技术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产教融合育人的行业需求、学科交叉的趋势,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应重视该能力的培养。传统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原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2.2校企融合深度不足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显著提高,这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技能水平上远达不到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顶岗以后,能够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能快速为企业生产提供直接帮助,这些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是有体现的。如高校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会操作、知工艺、懂管理。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相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但多数企业在尚未见到利益之前并不愿意开展深度合作。企业领导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职责,说明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对推动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缺乏交流合作观念。

3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3.1“科教融合”助力培养体系

以国家一流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学生为例,将课程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创业相关学科竞赛的介绍,将学科竞赛题目纳入授课内容,让学生具备竞赛的素质与能力,创造学生投入竞赛的氛围。将多课程与专业技术、竞赛能力相互渗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教融合”流程培养体系。同时,推进教师所授课程与市场、学科竞赛相结合,推动教师成为指导教师和教练,不仅运用指导教师精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对学生积极参与的引导、组织和监督,提供教学生在知识、精神与物质多方面的支持与鼓励。此外,为有效调动师生教、学、产、赛之间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将各类项目资源转化为赛教资源。如教学教改制度、学业导师制、“双创”制度等与教学业绩、学生获奖等结合起来,实现多措并举、竞赛驱动和成果导向多种积极有利条件在教学、竞赛中开花、结果,从而将这些因素内化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参与人数,形成各自的内生源动力。

3.2科学开展工程实践教学

高校焊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将先进性、新颖性及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过程。面对当前焊接技术的创新发展,新型焊接工艺逐步诞生,高校要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结合焊接行业的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前沿意识,增强其对焊接领域新技术的了解,强化学生科学发展的适应能力。高校需要将建设焊接实验室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基础完善、设备先进、教学实用性强等原则,打造一个能够统一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校内焊接实验室,实现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的有效对接。通过提升综合性实验比例扭转以往单一设置验证性实验的焊接实验教学状况,增强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之间的贴合度,采取校企业联合指导,或引入企业独立指导方式,为焊接专业学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人才提供完善的实践教育。通过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实现理论知识及实际生产条件的有机结合,通过焊接工艺优化提高焊接质量。学生完成实践过程之后,要自行分析与总结,出具完整的实践报告,总结实践学习的收获。

3.3建立产业与人才相融合的校企融通机制

与区域产业集群、知名企业、行业组织搭建产教融合网络,建设产教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双师互聘,开展协同育人项目。与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研讨和制定,在此基础上选拔和培养学生。构建多层次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密切合作,全程指导、跟踪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状况。同时聘请产业界技术人员、高管、行业专家作为导师,他们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并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师资双向流通,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4创建多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要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新工科技术人才,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应在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中优化生产实践环节,围绕“互联网+”、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校外导师库和校外基地资源优势,采用场景化、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深入企业生产制造一线,由企业工程师针对典型的焊接案例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焊接能力。注重科研创新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通过已建成的国内和国际研究平台拓展专业知识体系,精炼基础研究学科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深入挖掘基础学科的教学内容,并在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设置专门学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专业理论。同时,在专业课中设置前沿技术讲座,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创新思维的融合。

结语

总之,为满足工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对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创新。重视焊接技术人才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其在激烈的岗位竞争活动当中脱颖而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卜智翔等.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认证的高校焊接人才培养[J].成才,2020(5):71-72.

[2]刘晓兰等.谈焊接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农机,2020(5):78-79.

[3]周好斌等.面向工程应用的国际化焊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