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浅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石梅英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   673100

摘要:为了更好地优化自然保护地的整合工作,结合我国自然保护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的主要目标和措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优化保护地的边界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措施

1 前言

自然保护地是指我国各级政府设立的并需要长期重点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海洋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水产种质保护区等。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多类型、多层次、功能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空间布局不合理、社会功能薄弱等诸多问题。

2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标

2.1强化重要自然空间保护

我国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均是在地方发展的基础上设计的。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地,但仍存在诸多空缺之处,很多不同的区域并没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被保护起来。因此,专业人员需要运用合适的生态价值评估方式来明确我国的自然遗迹、野生植物栖息地和其他不同类型自然景观的分布情况,在实际优化和整合之后形成新的自然保护地,并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2解决自然保护地的遗留问题

由于多头管理、边界不清、对自然保护地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和其他不同的原因,实际并不能够解决设立自然保护地时存在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在保护自然保护地时还遗留了开发区与自然保护区相互冲突、违法建筑和其他不同类型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阻碍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因素。只有通过有效地调整自然保护地的范围来优化整个区域,并去掉已经失去保护价值的区域,才能有效缓解自然保护区域和原来居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

2.3理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

以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为抓手,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推动自然保护地科学保护和均衡设置,建立自然保护地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彻底解决现有自然保护地“九龙治水”的问题,改变多部门多头管理而实质上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困境,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自然保护地牌子、一个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确保责任明确、保护管理落到实处。

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路径

3.1预案阶段

3.1.1摸底调查

采用如下3点措施来进行摸底调查。1)以省、市和县为单位来派遣专业的队伍进行摸底调查,重点是开始对自然地理、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2)针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并在了解自然状况、保护对象、社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来掌握与自然保护管理体制、机构发展和队伍的相关情况。3)注意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编号的具体内容来直接明确情况,在建立与自然保护相关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较为统一的数据库和台账资料,从而在第一时间反映真实情况。

3.1.2科学评估

注意综合评估整个自然保护地周边的生态系统,并注重评论由自然生态、多样化生物和地质遗迹等不同的内容构成的区域。1)在整个自然保护地收集合适的物种数据,并在分析物种分布和生存要求的基础上来确定物种的新格局。2)注意根据生态现状和生态价值来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内部存在的空缺情况。3)科学地评估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之间存在的冲突。

3.1.3归类整合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按相应规则转换新旧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进行空间与体制整合,对相邻相连自然保护地进行同类型合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优先整合;其他国家公园候选区域先按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先期整合优化,相同区域的其他自然保护地不再保留;未纳入部分经科学评估后,以原有自然保护地的名义保留,或并入相邻的自然保护区,或由自然保护区转为自然公园;确实不具备保护价值的可以撤销。整合归并的自然保护地应及时对原有多个管理机构与队伍进行整合,多个自然保护地机构队伍应整合归并为一个管理机构,一支管理队伍。

3.1.4范围调整

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应调出与调入同步进行。应按调出调入斑块逐一分析评估。调出部分主要包括:已划入自然保护地的永久基本农田、镇村、基础设施、成片人工商品林、开发区等。调出斑块的地类、权属等属性以最新国土资源、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调查结果为依据确认,通过评估后按规则确定是否退出或调出。无明确保护对象、无重要保护价值的市、县级自然保护地可以撤销。调入部分主要包括:有重要生态、科学、景观价值的斑块,重点关注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自然湿地、禁牧草原、自然岸线等。

3.1.5编制预案

可以按照县、市和省级行政区域的规定来直接编制与自然保护地有关的整合预案,整合预案要由全域生态现状、生态价值和自然保护地等不同的内容组成。重点描述在保护自然地时存在的交叉、重叠和空缺等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合适的自然保护地优化预案,具体则需要分析在优化之后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结构和管理机构队伍设置的情况,并有效整合前后变化的数据、表格和台账。

3.2确认阶段

3.2.1地方政府确认

各级政府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的审查和认定,审查预案编制是否坚持以自然资源禀赋为核心,准确定位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及差距,严格把控成果质量,逐级把关。以省为单位形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查。

3.2.2国家确认

我国的自然资源部门和国家林业部门需要按照各自的职能来开展专项检查,并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来确定自然保护地内部的工作程序是否能够更加规范,预案成果、数据库建设和档案资料是否完整,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勘察相关的详细情况,再在确认责任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问题。

3.2.3对接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统筹推进,把生态保护红线中确定的、有必要实行严格保护的极重要或极敏感区域纳入自然保护体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存在冲突的,应先行评估,再行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应相应调整;严查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之机将重要生态区域调出生态保护红线事件。

3.3实施阶段

3.3.1 确定程序

国家层面应尽可能快地修订与自然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不仅可以细化各级自然保护区域和区域调整的办法,而且能更好地明确与自然保护地有关的规则和要求。

3.3.2 调整优化

以自然保护地为单位来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申报和审查,各级省政府则应通过明确不同部门内部的责任和不同单位的专家来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工作。

3.3.3 编制规划

专业人员需要按照与自然保护地有关的规定来更好地优化预案成果,通过编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发展内容,开展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顶层设计。此外,每个自然保护地都应该在选择合适预案的基础上来整合和优化总体规划,并在规划和审批之后集合优化后的成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为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现代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整合与优化的原则,科学划分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创新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机制,建立高效迅速的工作体系,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唐小平,蒋亚芳,刘增力,等.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J].林业资源管理,2019(03):1-9.

[2]唐芳林,吕雪蕾,蔡芳,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J].风景园林,2020,27(03):8-13.

[3]马炜,刘增力,应国伟.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要点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9(0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