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仇岩波

山东省滨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办事处 山东 滨州 256656

摘要:水产养殖业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但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各种疾病的暴发和扩散。这些疾病不仅威胁到养殖生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深入探讨了水产养殖疾病的发生特点,如季节性、密度依赖性与水质的密切关系,对主要的疾病类型,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和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详细分类和描述,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水产养殖;防控对策;发生趋势;发生特点;病害类型;病原菌

1.常见水产养殖病害类型

1.1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为常见的鱼类养殖病害,发病原因为河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在不同地区的叫法不同,常见的包括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多发于淡水养殖鱼类。

1.2亚硝酸盐中毒症

亚硝酸盐中毒症同为常见的鱼类养殖病害,发病原因为亚硝酸盐过量。亚硝酸盐能够通过呼吸作用进入到鱼的鳃丝、渗入到鱼的血液,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量,导致养殖鱼出现不进食、组织缺氧、肌体供氧不足、不爱活动、鳃组织病变、平衡能力降低、呼吸能力降低等情况。此外,患病鱼的血液会呈现为红褐色、黑紫色,内脑器官会出现充血症状且皮膜透性降低。

1.3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发病原因为病原体,由于病原体能够在细胞中实现复制,养殖主体无法实现对于病害的有效控制。病毒性病害具体发病类型及频率与养殖品种和水温有较为显著的关系,例如,春季鲤鱼发病水温在15℃左右,鲤疱疹病毒病发病水温在25℃左右,草鱼出血病发病水温在26℃左右。病毒性病害具有一定潜伏期和较强的传染性,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具有复制性,能够实现快速传播,这些都增加了病毒性病害的防控难度,养殖主体需要强化日常预防。

1.4寄生虫病害

寄生虫病害发病原因为寄生虫,寄生虫的排泄物会在动物体内形成毒素,毒素的长期积累会令养殖水生生物直接出现集体损伤情况,病变会对动物的器官和组织等造成严重压迫及影响,严重情况还会导致动物直接死亡。此外,一旦出现寄生虫病害,养殖动物的身体功能可能会完全丧失,生产营养也会被掠夺,即使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动物的后续生长也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导致养殖主体无法获得理想水产养殖效果。

2.病害发生的特点

2.1季节性

水产养殖病害的季节性发生深受温度、湿度、光照和生物行为的共同影响。随着水温逐渐上升至鱼类的适宜范围,鱼的新陈代谢加速和食欲提高,但抵抗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病害相关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在这种温度下也变得更加活跃,尤其在春夏之交。湿度和降水则可能导致水质波动,从而带来外部病原体或者为某些病原体提供繁殖环境。与此同时,不同季节的光照变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进而影响水质的诸多参数。此外,特定季节如春季,鱼类进入繁殖期,身体抵抗力因繁殖活动的消耗而减弱。再加上农业播种季节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影响附近水体,得出结论:季节性变化与水产养殖病害的关系紧密,这就要求养殖户细心管理,结合每个季节的特点进行预防和应对,确保养殖活动的顺利进行。

2.2密度依赖性

密度依赖性在水产养殖中是一个核心概念,它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性。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养殖生物都可能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包括食物、氧气和生存空间。这样会导致生物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产生一系列物理伤害,如因拥挤而产生挤压或摩擦。这种频繁的接触与伤害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进而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2.3与水质关系密切

水质在水产养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健康和生长。第一,水是养殖生物进行呼吸、取食和排泄的主要介质。水质决定了氧气含量、营养物质以及有害物质的浓度。充足的溶解氧是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而氧气的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3.防控对策

3.1 提高养殖水体质量

养殖水体的质量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健康和生产效率。第一,确保水中溶解氧充足,因为氧气是支持养殖生物新陈代谢和生长的基本元素。第二,控制水中的有害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它们在过高浓度环境下会导致养殖生物中毒。同时,应控制水中的悬浮物和底部沉积物,这些可能成为病原体的滋生地。为达成上述目标,定期更换水,使用生物过滤和机械过滤系统,以及加入益生菌分解有机废物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此外,避免过度投放饲料,因为残余的饲料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水质。第三,应对水体进行定期检测,这样可以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水质的稳定。综上所述,提高养殖水体质量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够为养殖生物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回报。

3.2 控制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是决定养殖效益与健康风险平衡的关键因素。适当的养殖密度能够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如食物、空间和氧气,而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引发的问题。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导致水质下降,因为鱼类和其他养殖生物会产生更多的排泄物,加速氧气的消耗,同时也可能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在拥挤的环境下,养殖生物易受到应激,导致生长速度减慢、免疫系统能力减弱、食物竞争加剧,甚至出现攻击行为。为确保健康的养殖环境和最大化的生产效益,养殖者需要根据养殖种类、生长阶段、养殖设施和水质条件精确计算和调整养殖密度。定期观察养殖生物的行为和健康状况,以及对水质进行检测,都是确保养殖密度适宜的有效方式。控制养殖密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养殖者细心管理和持续优化,以确保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盈利。

3.3定期消毒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是确保养殖生物健康和降低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随着养殖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养殖水体中可能会积累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如果不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这些病原体可能会在水体中迅速繁殖,导致养殖生物的大规模感染和死亡。消毒不仅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数量,还可以破坏它们的生活周期,阻止它们的传播。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如氯和过氧化氢)和生物消毒。在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时,需要考虑其效果、安全性、成本以及对养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除了消毒水体,还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养殖设施,如鱼缸、网箱、饲料和工具,以避免病原体在这些物体上滋生和传播。

3.4 加强免疫管理

在水产养殖领域,加强免疫管理是确保养殖生物健康和降低疾病风险的核心措施。养殖生物的免疫系统是其抵抗疾病侵袭的首要防线。与陆生动物相似,水生动物也依赖固有的、适应性的免疫机制应对各种病原体。通过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能力,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和减缓扩散速度。第一,可以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特定的疾病。随着科技的进步,为许多常见的水生病原体开发了疫苗,如白点病、鳃炎和细菌性败血症等。定期为养殖生物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其感染的风险。第二,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β-葡聚糖、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被证明可以提高鱼类和虾类的免疫应答。通过饲料提供这些营养素,可以帮助养殖生物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威胁。第三,减少养殖生物的应激是增强其免疫系统的关键。应激,如温度波动、水质恶化和过度拥挤,都可能抑制免疫应答并使养殖生物更易感染。因此,维持稳定的养殖环境和管理策略对加强免疫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明月,柯青霞.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2):55-58.

[2]解晓峰.水产养殖常见病害流行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J].江西水产科技,2020,47(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