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3
/ 2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探究

丁剑虹

湘潭市中心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 进一步探究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探究目标以2021年2月-2022年1月80例病人为主,探究研讨80例病人年龄分布规律、药物注射天数与剂量、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结果:46-59岁(18/80)22.50%以及≥60岁(29/80)36.25%临床不良反应最高。同时,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临床发生率(18/80)22.50%,仅次于红花注射液(25/80)31.25%。且消化系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15/80)18.75%,仅次于神经系统(20/80)25.00%、皮肤系统(26/80)32.50%。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应持续加强用药监管力度,大幅度提高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合理性;不良反应

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主要成分的注射剂对有效调节凝血机制以及改善改变血流动力学有积极作用,更是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为有效保证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可靠,需要对其临床不良反应展开进一步调查,从而为临床上合理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1]。具体分析流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探究目标以2021年2月-2022年1月80例病人为主,探究研讨80例病人年龄分布规律、药物注射天数与剂量、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其中,男女均分,平均(49.93±0.49)y,20-75y。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信息数据,对病人信息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以及一系列不良反应情况等。全部病人接受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以及注射用血塞通等进行治疗[2]

1.3观察指标

探究研讨80例病人年龄分布规律、药物注射天数与剂量、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3.0统计以及归纳对所有搜索数据实施全面计算收集,用n[(%)]表述计数数据,以平均p<0.05为主要统计判断依据指标,具有现代统计学的重要研究意义。

2.结果

2.1年龄分布规律

见表1,20-35岁临床不良反应(16/80)20.00%、36-45岁(17/80)21.25%、46-59岁(18/80)22.50%以及≥60岁(29/80)36.25%。可知,46-59岁(18/80)22.50%以及≥60岁(29/80)36.25%临床不良反应最高(P<0.05),80例病人各项临床指标差别明显。

表1 年龄分布规律(n,%)

年龄( 岁)

例数

占比( % )

20~35

16

20.00%

36~45

17

21.25%

46~59

18

22.50%

≥60

29

36.25%

合计

80

100.00%

2.2药物注射天数与剂量

见表2,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临床发生率(18/80)22.50%,仅次于红花注射液(25/80)31.25%(P<0.05),80例病人各项临床指标差别明显。

表2 药物注射天数与剂量

药品名称

用量 (ml)

剂量

平均疗程±s)

,d)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占比

(%)

红花注射液

7.5

10 ml

11.95± 2.49

25

31.25%

丹参注射液

8.3

10 ml

10.93±1.49

18

22.50%

参麦注射液

4.5

10 ml

11.63±0.49

14

17.50%

疏血通注射液

3.2

5 ml

112.3±1.79

11

13.75%

注射用血塞通

152

200mg

12.55±2.78

7

8.75%

丹红注射液

9.3

10 ml

12.95±0.49

5

6.25%

2.3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见表3,消化系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15/80)18.75%,仅次于神经系统(20/80)25.00%、皮肤系统(26/80)32.50%(P<0.05),80例病人各项临床指标差别明显。

表3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n,%)

累及系统

例数

占比( % )

临床表现

皮肤系统

26

32.50%

局部皮疹、红肿、瘙痒现象明显

呼吸系统

11

13.75%

咯痰症状加剧,咳嗽、少数胸闷

消化系统

15

18.75%

腹泻频繁、长时间便秘、日常生活呕吐恶心加剧

神经系统

20

25.00%

头晕、眩晕、头痛加剧

血液系统

8

10.00%

皮下出血

3.讨论

经中医辨证证实,活血化瘀中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倍受重视。这些药物有可能引起强烈的过敏性和其它临床不良反应,损伤病人生理功能,并威胁身心健康。所以,在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物时,要从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剖析,并及时发现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实施有效干预。实验结果显示,20-35岁临床不良反应(16/80)20.00%、36-45岁(17/80)21.25%、46-59岁(18/80)22.50%以及≥60岁(29/80)36.25%。可知,46-59岁(18/80)22.50%以及≥60岁(29/80)36.25%临床不良反应最高(P<0.05)。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病人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因此他们对药物耐受性相对较低。而中年病人通常会患有不同基础慢性病,需要联合使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这会导致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不良反应。此外,由于他们对药物代谢的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也更容易导致临床不良反应的频繁发生。

同时,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临床发生率(18/80)22.50%,仅次于红花注射液(25/80)31.25%(P<0.05)。且消化系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15/80)18.75%,仅次于神经系统(20/80)25.00%、皮肤系统(26/80)32.50%。(P<0.05)。这表明,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时,血栓通注射液所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最为显著,尤其是在皮下组织以及皮肤表面受累尤为严重。近年来,随着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和数量的扩大,其引起的不良事件也不断增多,已成为影响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差异、药物配伍、工艺的不同以及药物使用因素[3]

总而言之,在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临床药物使用的各种适应症,并在用药后对一系列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大幅度降低临床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崔玲,彭艳红.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2):89-90.

[2]魏燕,刘雯雯,赵洋等.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08):102-103.

[3]周国威.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8,16(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