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价值研究

邹品月

兰州高新区第一小学  730010

摘要

信息化教育教学指的是以现代教学理念、学习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新教学体系。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除了导论部分外,文章主体主要包括信息化教育教学是促进教学过程变革的实践指导、实现教学过程自主性的实践遵循、促进教学过程变革的实践指导及开辟信息化学习情境的实践纽带四部分内容。以多维度、全方位的视野对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探究,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深度应用和科学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价值

信息化教育教学是以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信息化平台为构成要素,遵循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借助多元化信息辅助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体系。其打破了单一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融合创新,智能引领,逐步实现教育信息技术在发展变革、建构方式上的跃升,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和网格化发展提供实践价值。

一、促进教学过程变革的实践指导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通常以黑板、粉笔和教材为教学媒介,受到教学场地、授课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影响,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模式有所限制,而新型计算机技术中涵盖的PPT课件制作、Prezi程序、翻转课堂和HTML5教程编排,其教学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整合统筹,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程度和个人能力的综合考量及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自主能动,优化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促进教师教学过程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跃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涵养知识层面的价值建构和首创精神。

信息化教育教学,为教学情境和教学结构的变革提供新型的授课建构。信息化教育教学为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提供多元化的情境模式,通过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人工智能AI教育、教育数据挖掘(EDM)和学习分析(LA)等情景方式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和学习兴趣,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结构受到多方客观因素的影响,属于单向输出模式,教师讲解---学生接受,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位于主导地位,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教师是主要因素。

信息化教育教学,为教学媒介和教学评价的变革提供多元方式。传统教学媒介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系统知识的沿袭,但却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发展产生具象化影响。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电子白板、实物展台、IRS即时反馈和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等方式,促进学生认知信息的交互开展,帮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内化的建构。

二、实现教学过程自主性的实践遵循

传统学习环境中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既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呈现方式上主要以线性顺序为主体,在学生的认知选择空间上受到局限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内容的甄选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在信息化教育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网络应用创新技术的硬件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空间扩大,不仅在学习内容上有自主性,在学习进程的编排和进度方面也能够发挥个人特质,用多样化、便捷化的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深化学习内容和深度,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实现自主学习网格化发展。

信息化教育教学,不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内容甄选的自主性,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维度自主性。在信息化学习进程中,有效规避了学生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的局限,赋予学生学习时间的灵活自主性,同一堂课,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其他时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学习,高效利用学习时间片段,促进最优化学习成果落地。

除了时间维度的自主性,空间维度的自主化也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变革提供有力保障。在信息化教育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室的空间局限,云计算、可视化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以便捷性的动态数据帮助学生在信息空间内获得个人所需的学习资源,将学习空间开放化,技术支持则促进了学习空间的颠覆性变化,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和自主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学生教学过程自主性提供实践遵循。

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保障

传统教学模式的考量范畴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评判别准则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教师扮演着信息化学习环境管理者的特定角色,除了具备教育教学的能力,还需要涵养较高的信息素养等能力,协助学生选择、甄别、选取、整合多元化的知识信息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契合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正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互动电子白板和智慧课堂等作为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白板、虚拟教具、学生手持学习终端和云端资源服务,将课前学习资源推送与课堂即时反馈相结合,提升了教师教学实施的便利性和可行性。新冠疫情期间,教师使用网络直播平台钉钉、腾讯会议等App,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实现线上云端教学;生物、物理、化学、科学及其他课程中,教师使用VR技术对具象化的物质进行模拟感触,以互动、视听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感知效果,使学习过程更具有直观性,让课本内容灵动体现,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教学内容;ppt课件、希沃软件等教学辅助工具,联合大数据技术支持,将文本、图形、多媒体,课堂活动、思维导图和学科工具等综合应用,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和互动形式,打造智趣课堂,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由此可见,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供资源多样化的实践保障。

四、开辟信息化学习情境的实践纽带

信息化学习情境的创新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交往互动,学习情境则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目的或教师创设的引发学习者首创思维、想象意识和沉浸情感体验的具体真实环境或复杂片段环境。[1]以VR技术的教学应用为例,在语文学科创设故事情境,物理学科学习电流实验,生物学科学习细胞组织等专业性、复杂性课程时,通过vr学习情境的有效创设,学生可以在课堂进行情景体验和跨时空的认知感受,虚拟技术和三维立体效果产生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除文字、课本、黑板以外的VR/AR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较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击破课堂难点内容,增强学习的情境体验感。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内核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高度契合,创新型信息技术与学习情境创设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变革,信息化教育教学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过程变革和教学过程自主性性,还能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创设涵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学习情境。“智能引领,融合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发展的进阶要求,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信息化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涵养将会发挥更大的意义作用,以“信息联动 技术创新”为跳板,以“强国建设、教育何为”为导向,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信息化学习情境支持的科学学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与实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4融合信息技术的“33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

附件1:

论文检测查重报告

1论文查重率:10.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杨文阳.信息化学习情境支持的科学学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