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歌中的语言习得和文学表达的交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2

客家民歌中的语言习得和文学表达的交汇分析

曾伟蓝

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  邮编:5145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客家民歌中的语言习得和文学表达的交汇分析,探讨了客家话作为一种语言习得方式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客家民歌中的语言习得和文学表达进行了交叉分析,以丰富现有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客家话作为一种语言习得方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方式实现的。其中,前者是指直接从母语习得语言,后者是指借助母语来学习母语。

关键词:客家民歌、语言习得、文学表达

引言:客家民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客家方言作为一种语言习得方式,以口头传唱的形式广泛流传。《客家调》是福建省上杭县一首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客家民歌,其歌词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客家调》以叙事性强、语言精炼著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在其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汉语与客家方言相互融合、借鉴、吸收,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歌特色。 在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客家方言与汉语紧密结合,并通过“以歌代言”的方式来表达其内心情感。从表面看,这首民歌似乎是由客家方言传唱而成。然而事实上,这首民歌是以客家话为媒介而传播开来的。

一、客家话是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语言

客家,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古老民系。它在漫长的岁月中,因战乱、天灾等原因,不断地迁徙、迁徙、再迁徙。这个民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名称、自己的风俗习惯,以及自己的语言。例如,在历史上,由于战乱频仍,各地纷纷建城立府。于是,各地的“城名”、“府治”就纷纷改为“县”或“州”,并以此为治所。当中原汉族王朝兴起之后,他们又被称为“南人”或“客家人”。而此时的客家人为了便于记忆、交流和发展经济文化等目的,便在当地民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客家方言。这种方言至今还在客家人中沿用着,并且作为一种语言习得方式代代相传。

二、客家民歌《客家调》中的语言习得

客家民歌《客家调》,是一首唱客家方言的民间歌曲,是客家民歌的代表。客家民歌是对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这首歌以叙事为主线,通过叙事来展现客家民歌的风格特点。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用生动、形象、传神的语言将自己对劳动生活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情感时,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传神的词汇,尤其是“客”和“山”两个词出现频率最高。作者在写到“客”和“山”时,并没有直接对这两个词进行解释,而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话”这种语言习得方式。所谓客家话,是指闽南语、闽东语、赣语和部分官话以及少量其他方言的组合。由于闽南语和闽东语的共同影响,在历史上,闽南语和闽东语中的部分词汇通过民间歌手或民间歌曲传播到客家地区,而客家地区又反过来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

三、文学表达对语言习得的促进

在客家民歌中,一些歌词涉及到了客家话的一些词汇,并使用了客家话。例如,“你唔用我来点落去啊”,“唔用”是客家话中的一个常用词,表示“不”。另外,《客家调》还大量使用了客家方言中的一些词,如“来啦”、“哦哩”等。这些词在客家方言中都有各自独特的用法。例如,“来啦”表示来了,“哦哩”表示去了。 此外,歌词中还出现了一些词汇在客家方言中是不存在的。如“唔好d (吃)”在客家话中没有这个词。对于这些词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歌词和客家方言的语境来进行解释。 在客家方言中,有一些词语是不存在的。如: 这句话中的“d (吃)”和客家话中的“d (吃)”是不一样的。

四、客家人是如何将母语与汉语进行间接学习的?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客家民歌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将根据《客家调》这一具体的客家民歌来分析一下客家民歌中的语言习得和文学表达之间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习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包括母语的习得也包括母语和汉语的学习。但事实上,母语和汉语的学习往往是分离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客家文化圈主要以汉族文化为主,这种汉文化不仅包括了汉族人民所使用的汉语,还包括了其他民族使用的汉语;第二,客家人与周边其他民族都有着密切联系;第三,客家人为了在一个相对封闭、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下去,只能采用间接学习的方式。在客家民歌中,这种间接学习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采用“借调”的形式,即以汉语歌词作为内容,通过汉语歌手在演唱时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变化,将客家话歌词中的词汇以及韵律等直接借用过来;二是直接引用客家话中的词汇、韵律等,用客家话来演唱,例如在《客家山歌》这首歌曲中,创作者就直接引用了“客家山歌”这一词语;三是借用其他语言作为歌词内容,如《客家调》中,创作者就将“山歌”一词借用为“客家山歌”。在上述三种间接学习方式中,以第二种为最多。这是因为从客家人自身的角度看,客家人本身就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长期生存下来的。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客家调》这一客家民歌的语言习得和文学表达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客家民歌的语言习得主要通过母语和汉语相互间接学习,并且主要通过直接学习而不是通过语言迁移。而客家民歌的文学表达则主要通过间接学习来实现,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习得模式。由于受客家话自身特点的影响,客家民歌在创作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客家民歌是客家人通过口头传唱来传播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口语化,唱词简洁精炼。而且客家民歌一般都是用山歌和小调相结合的形式来演唱,歌词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诗意。因此,笔者认为对客家民歌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了解客家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丹.客家民歌特征及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1(24):62-64.

[2]张思邈,冯亚琴.客家民歌的发展[J].艺术品鉴,2021(02):53-54.

[3]郭瑞姣.客家地域民歌元素在人物刻画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影《等郎妹》中的“润月”为例[J].散文百家(理论),2020(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