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急救护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系统性急救护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骆婷婷  谢娟

(武警福建省总队医院 福建省 福州市  350001 )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急救护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1年4月1日收治的108例小儿惊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性急救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抽搐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惊厥采取系统性急救护理,可改善突发炎性反应的风险,有效保障患儿急救的安全性、规范性。

关键词 系统性急救护理;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

小儿惊厥一般多发于婴幼儿群体,是由多种外部因素导致的患儿神经功能受损的急诊类病症。新生儿由于神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故突发惊厥后侵袭神经系统,易损伤神经功能,引起痉挛、抽搐或者高烧等,若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则会并发脑出血、营养供应不足、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加重病情。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发作率为5%,但其复发率达40%,为此针对小儿惊厥的护理还需关注在急救过程中是否复发迹象,以及紧急抢救。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急救护理需求也随之增高。本文旨在研究系统性急救护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日~2021年4月1日收治的108例小儿惊厥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惊厥患儿,符合国家惊厥诊断标准;②第一次采取系统性急救护理的患儿;③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悉知,且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1~3(2.18±0.90)岁;对照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1~4(2.21±0.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

1)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以18~22个月的婴儿居多,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其中儿童时期的热性惊厥是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致使体温骤然升高有关。多见于6个月至3岁儿童,男孩多发于女孩,绝大多数患患儿在5岁以后不再发作,热性惊厥发病患儿多有家族史。

2)惊厥发作前少部分有先兆,例如极度烦躁和神情恐慌,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面部及四肢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两眼上翻或凝神、斜视,头部向后仰或者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大小便失禁。惊厥时间持续在半分钟至十几分钟后缓解,部分患儿发作后不久意识恢复,或出现疲乏,头痛。常见于癫痫发作、热性惊厥、中毒性脑病、破伤风及药物中毒等。

3)惊厥发作前少数有先兆,因体质原因而发病持续时间的长短也不同,这是决定预后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为数秒至几十分种,如果反复性发作或持续发生时间在30min以上的患儿是惊厥的危重型,主要表现在全身一阵异性发作,往往会导致脑水肿,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的病变,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方案,指导或辅助患儿采取仰卧位,纠正坐姿后输氧,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采取相应的辅助手段,具体措施如下。①药物护理:新生儿易出现盲目用药的情况,护士向监护人耐心解释,讲解并发症发生情况,告知用药过程中可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其他紧急事项,帮助患儿科学、合理、系统的用药治疗。②心理护理:患儿配合性较差,如根据患儿的喜好,选择适宜的节目、玩具或音乐等,转移其注意力,同时指导家属陪伴患儿,但需提高家属病情认知度,使家属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防止发生医护纠纷。③出院指导:系统化的急救护理后,家属可自行办理出院手续,若出现紧急状况及时与医院交流。④饮食护理: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蛋白的流质食物,鼓励其适当饮食、多饮水,禁食刺激性食物或冷食。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性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惊厥护理:发生惊厥后,护士第一时间解开患儿衣领,清除口鼻腔异物,保障呼吸通畅,口腔内放置压舌板,防止咬破唇舌,做好吸氧准备。若吸氧中患儿呼吸节律不规则,则采取小流量吸氧;若患儿出现发绀,配以呼吸机辅助呼吸;若患儿出现窒息,需及时刺激合谷、人中穴;若患儿出现抽搐,静脉通路选择较为粗直的血管,一次性穿刺成功;若出现持续性惊厥的发生,需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静脉注射地西泮,灌肠水合氯醛等,观察用药后的临床表现。②急救护理管理:根据急诊患儿的数量与病情,配备合理的队伍安排抢救事宜。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治疗方案,定期检查,准备好急救工具箱,工具箱需放于特定位置,以便查找,设立电话专线,防止线路繁忙。③发热护理:急救后需持续观察患儿身体状况,间隔时间<1h,心率、体温平稳后,每5h测量1次体温,使用乙醇或冰敷反复擦拭皮肤,达到降温的目的。若出现不良反应或其他变化需立即上报,护士认真填写患儿的身体指标表,以便日后查阅与病情监督报告。

1.4观察指标

①记录系统性急救护理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抽搐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等。②采取患儿护理前后空腹静脉血5ml,采用血清分离技术,运用酶联免疫方法,分析白细胞介素-2(IL-2):3.5~6.5μg/L、白细胞介素-6(IL-6):56.37~150.33p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740~1540pg/ml,采取免疫比浊法测量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10mg/L。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录入Excel软件中,导入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两组体温恢复时间、抽搐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体温恢复时间、抽搐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比较(h,x±s)

2.2两组护理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护理前后炎性反应状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炎性反应状况比较(x±s)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抽搐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系统性急救护理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了抢救时间,为患儿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系统性急救护理快速调动医护资源,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后,为后续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系统性急救护理可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变化,以采取合理性的用药方案,改善患儿病情,缩短抽搐的持续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护士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生理体征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医生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案,控制患儿的炎性反应,避免炎性因子指标过高,伤害到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智力缺陷或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采取系统性急救护理能有效帮助患儿治疗小儿惊厥,辅助临床治疗,提高急救成功率,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避免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的智力障碍的发生,降低炎性反应,提高急救的护理质量,可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明春,周青,尹婷.系统性急救护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3):146-147.

[2]丛敏,林梅芳.针对性急救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急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1,40(34):148-150+155.

[3]连巧来,张宏.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针对性急救护理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0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