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现代设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传统建筑现代设计探究

邓国贞

(广东铧建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现代建筑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必须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来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观,将传统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通过工程案例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建筑中进行设计探究。

关键词  街巷格局  自然渗透  绿色建筑

传统建筑现代设计实践

滨江侨院项目是融入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设计,该项目建筑面积13.94万㎡,计划打造面向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会客厅”,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环保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设计理念寻求传统居民聚落肌理,广府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也就是指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避免相邻地块西侧公寓的遮挡,将低层文化院街组团布置在场地东侧,高层商业兼文化设施组团布置在场地西侧,低层文化院街顺场地方向以街巷格局方式展开布置,高层商业兼文化设施正南北向布局,争取最佳采光面。基地南侧为主要人流车流来向,南侧即为主入口方向,一条环形主街为文化院街组团交通枢纽,规划脉络清晰。广场结合节点布置,营造主题广场、作为集会空间、打造昭示性更富有变化感、增加空间趣味性。文化院街是植物自由生长空间,在繁杂喧嚣之外享受独具江门特色的文化院街。

文化院街融合中国传统建筑:皖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的建筑风格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表现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结合岭南一带气候温和,将活动空间向外推移以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延伸,各栋文化院街以不同建筑风格演译各自的格局。

文化院街的皖派建筑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徽派是属于皖派的一支,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文化院街建筑以高深的庭院形成的内向合院,院子的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高层商业文化设施庭院融入苏派园林式布局,将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山环水绕、曲径通幽苏派建筑的尊贵,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曲折蜿蜒,藏而不露,置身其中,四周流淌着的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之感,直露中有迂回,舒缓处有起伏,让人回味无穷。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西区的两层文化设施裙房造型蒦耳房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其采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又如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裙房立面融汇碉楼的建筑元素、结合砖雕形成独特的韵味无一不是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精髓,青砖、石柱、石板、莲花柱础、花鸟图案的影壁等中国建筑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西方文化的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华侨文化内涵。

文化院街意景区气势恢宏的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派建筑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 历史上的晋商闻名天下,勤劳的世代晋商在积累财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有着独特的古朴风格,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给人一种宁静平稳又生动传神的感受。

文创街区融合川派建筑的吊脚楼,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做。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川派建筑,丝檐走栏自成一派,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鲜明特色,有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川西吊脚楼,也叫“吊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不论是何种建筑派别,都离不开匠人们历时数年的精心雕琢,一砖一瓦之时,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都凝结着匠人文化的精髓。不仅集中国古韵之大美,凸显中式建筑特色。

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由于受到当时环境、背景和资源、材料的影响,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绿色建筑”的雏形。虽然“绿色建筑”是现代概念名词,传统建筑却与这些现代概念在内涵上一致。所以绿色建筑应是继承的、发展的,旨在重塑和谐生态体系的建筑形式。

一、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1)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的联系

绿色建筑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宽敞的活动空间,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并且将建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与绿色建筑相同,一些传统建筑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建筑在使用期间对能量的消耗相对较小,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大。传统建筑中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在一些能源的利用方面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水准。 

(2)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区别 

传统建筑在构造的过程中一些理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建筑在设计中遵循天人合一、无我一体的设计理念,很多建筑中都蕴含着古代文化底蕴。此外,传统建筑都是随着建设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条件产生的一种建筑体系,有着含蓄、素雅的特征。绿色建筑更多的融合了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与要求,构造了新型的建筑模式,对传统的就环境进行改造,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能源的消耗较少,能够实现各种资源的再利用。

二、传统建筑中的绿色元素分析

(1)对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  本项目因地制宜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筑的朝向更多的是向南,主要因为我国的气候是季风性气候,春夏季节多有来自东南方的暖流,而秋冬季节受到西北冷气流的影响,为了避免建筑受到气流的影响,因此,选择向南朝向。在岭南地区,建筑构造能够巧妙的设计,做好自然通风,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室内环境依然会比较舒适,所以较好的利用环境就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2)空间与外部环境恰当接触  传统建筑中建筑本身与环境之间的接触以及过渡方式是设计的优势所在。本项目文化院街建筑采用庭院式的空间布局能够让人们开始适应各种气候。在庭院的中间设置了一些走廊或者是围墙,将建筑与外部空间衔接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保障人们的安全,同时还能够起到防风避沙的作用。在我国不同的地域,庭院的规格以及组合方式上都有所不同,这种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庭院布局方式,既能够地域自然界灾害的侵蚀,又能够保证人与自然相通融。在传统的一些老建筑构造中,可以利用宽阔的外廊来联通整个建筑空间,相当于对建筑的室内以及室外加设了一个过渡空间,可以为人们遮阳隔热,又可以体现出传统建筑中中心庭院设计的思维。

(3)建筑屋顶构造中的绿色元素  传统建筑的屋顶具有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在古代建筑中,所有的建筑屋顶都具有柔和的顶面曲线,这种屋顶设置模式主要是源于古代人们对各种植物形状的模仿,凸显出一种艺术的曲线,从缓急到缓曲,形成一个受力均匀的弧面,这种设置方便屋顶排水。文化院街建筑的屋顶采用歇山顶的屋顶形式,采用了透气花格,可以提高屋顶的散热性,将天花上的一些穿孔花格与外墙的开口相连接,能够起到挡风甚至是隔热的效果。传统建筑在设计中人们合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资源,无意中与绿色结合在一起,使得建筑的修建达到节约又环保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环境的双重效果。

结束语  通过上述案例对传统建筑现代设计探究,对现代结构的传统建筑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探索与实践中挖掘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该项目建成后,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同时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古为今用,现代建筑的“绿色”理念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现代“绿色建筑”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但不应停留在形式的设计层次上,还应在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深层的体现,从而达到建立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诫  著 《营造法式》(第三版). 重庆出版社.2018

[2] 田永复 著《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计成  著《园冶》(手绘彩图修订版). 重庆出版社.20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