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企业设备维修模式改进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维修企业设备维修模式改进探讨

王璇璇

652827199401131616新疆

摘要:随着设备的升级与优化,企业生产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在设备维修管理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制不完善、沟通效率低下等。要想使相关工作发挥出应有价值,关键是要明确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维修企业;设备维修;模式改进

引言

设备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最优化地发挥设备效能产出是设备管理的核心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节奏。1故障诊断方法1.1 主观诊断主观诊断指的是检测人员以自身经验为依据,对设备进行直观检查及评析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一旦检测人员判断失误,极易给设备自身和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巨大影响。

1.2 智能检测

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期间,若发现设备存在复杂工况,检测人员便可选择将设备参数及相关信息录入智能系统,由智能系统结合所录入数据对设备情况进行检测并给出相应结论。

2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模式落后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落后,主要是缺少信息沟通。这样既不利于维修管理方案的调整,又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部分企业存在难以及时处理故障甚至无人处理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人员缺少及时沟通的平台。由此可见,要想使维修管理效果达到预期,关键是要优化现有管理模式,使信息得到及时且准确的传递[1]。

2.2 维修不合理

现阶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难以保证维修工作的合理性。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企业为表现自身专业性,选择在不恰当的时机对设备进行维修;二是有关人员没有树立相应的节约观念,未能做到以专业视角为切入点,对磨损零件进行相应的维修和保养。

2.3 维修投入资金较低

要想使设备得到高效的维修管理,关键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提供支持。目前,仍有少数企业没有重视此项工作。例如,仅提高工作标准及要求,而没有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导致有关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加,但日常生活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直接影响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工作质量下降等问题。

2.4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多数企业存在缺少专业维修人员的情况,使得设备潜在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若维修人员仅对设备表面问题进行修复,而没有深入探究问题成因,极易使设备问题长期累积,进而转变成安全隐患,给企业日后工作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另外,考虑到设备出现安全隐患的诱因多为细节问题,要想将设备故障出现概率降至最低,关键是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通过建立专业检查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设备智能运维管理模式改进思路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而设备既是智能制造落地的载体,也是连接信息技术与一线生产的桥梁,能否将传统的设备管理体系与移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有机融合是关系到智能制造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构建基于信息化的设备智能运维管理模式,必须以设备标准化体系为基础,将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其中,才能不断适应现代设备的管理,为设备的健康运行做好保障。

3.1持续完善设备管理体系

完备且适用的设备管理体系对于规范设备管理,提升设备综合运行效率,促进企业智能制造升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行设备管理体系,必须遵循3个原则:一是PDCA闭环管理原则,是规范设备管理的核心思想;二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原则,是实现设备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三是风险管理,是维护企业安全生产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三大管理原则关系到设备安全、效益、质量、成本等各方面,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改进和完善各种流程、标准和文件,才能使设备管理体系适应企业的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标准化管理。通过对现有设备管理体系的深刻理解,按照实际设备管理中的情况、问题及完善建议,将各职能部门在各个设备管理业务流程中具体的岗位职责进行重新细化,对设备管理核心作业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实现设备管理体系与实际管理业务紧密衔接,实现作业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持续改进设备管理流程,并严格加以贯彻执行。通过目标管理及绩效考核引导设备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聚焦到具体的业务改善及体系贯彻中,加强执行监督与过程质量反馈,在具体的业务执行中不断积累管理经验。近年来先后修订《设备设施控制程序》《设备维修保养管理规定》《设备综合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对流程进行持续优化,提升企业的设备基础管理能力。(2)全生命周期集成化管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设备使用寿命全过程,主要是指从设备采购直到设备报废的整个过程中对设备实施必要的、全面合理的管理和监控,从而更好地开展设备维修、采购等管理工作,为基于设备生命周期的风险维修和采购决策提供依据,包含设备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3个阶段。我们以设备为中心,利用信息化平台,对设备备件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集中管理,以单台设备为主线,将设备台账信息、设备大项修履历、设备报废等信息集成在一个以设备为对象的数据库中,对主要设备从选型、购置、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大修改造、润滑、闲置、报废、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痕迹化管理,用数据信息完整呈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历程,实现设备全要素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3.2设备数据的管理及应用

设备数据管理是指通过对设备数据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建模,使其成为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排序、检索,修改、存储、传输、计算、输出等整个过程。设备管理实现科学管理的过程就是设备管理数据逐步规范化管理及应用的过程,数据必须运用于设备管理实际工作中才具有价值。设备智能化即根据各种数据建立模型,然后由模型驱动设备自我调整或者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因此数据的准确、全面提取和模型的建立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

如何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设备运行基础数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最佳方式无疑是借助于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对此,我们构建了设备健康状态监测系统,系统通过预测性维护技术手段,根据设备的机械特性,在卷包机组原有采集点的基础上,在关键部位增加普频加速度传感器、接近式速度传感器、油液品质传感器等60余个传感器,基于机械特征频谱的故障诊断算法,通过频域分析关键部件的振动数据,实现振动监测、油液清洁度监测、气路监测、电路监测等功能,有效地监督和跟踪设备的健康状态,比如在减速机齿轮偏心或者不对中情况发生初期,齿轮啮合过程中应力导致齿的裂缝等情况下,状态监测系统通过信号采集和频谱分析,并匹配啮合频率或故障频率,可以准确、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并通过历史缓慢变化的趋势提前预警、减少意外停机。

维护人员可根据系统报告,安排合适的维护保养计划,提前消除隐患,减少非计划停机,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设备运维管理水平。同时,从设备管理需求的角度,我们认为设备管理数据的应用还体现在实时准确的数据获取、设备管理KPI的统计、设备管理业务分析及改善等方面,以便充分满足不同管理层级的需求。由此我们对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优化和新增报表服务、故障停机及视觉类自检自控装置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等功能,实现设备数据分班次、分机组、分牌别一目了然的应用,为设备管理提供全方位决策依据。结语在设备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将制度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希望通过完善制度体系的方式使维修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要想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对工作成效带来的积极影响,关键是确保有关人员具备执行制度的意识及能力。未来研究工作的重心将向如何调动人员积极性和责任感倾斜,相关企业应对此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陈刘伟,王旭东,王蕾.基于多目标混合的高速公路设备维护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11):80-84.

[2]郝勇奇,王俊,朱彦,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20(2):131-136.

[3]朱跃平,郭娜.探讨煤矿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J].中国设备工程,2020(1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