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试论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

胡霞

身份证号码:440229199308300146

摘要:土壤环境监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包括基础点位布设,本着“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详细探究监测区域的土地资源使用情况,经现代化技术手段与配套设施应用,获取精准的信息数据,为土壤污染情况分析、治理工作开展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再加上专业化工作队伍参与,对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合理布设,发挥较强价值,提高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原则;方法

引言:基于环保政策实施背景下,我国各地区大力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目的是获取精准数据,动态化掌控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污染程度等,在监测过程中实施环保政策与管理机制,依据科学化、精准化的布设原则,确定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置准确。再加上GIS技术、GPS技术等综合应用,依据工作需求调整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置,加大监管力度,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良好保障。

一、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原则

(一)代表性

基础点位布设位置的确定,关系到土壤环境监测结果,也是影响监测及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基础点位布设时还需遵循代表性原则,优化作业条件,高效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依据实际条件实施监管机制,执行力度加大,保证保量的同时还能降低投资成本。

(二)结合性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的结合性原则,是指普通环境与特殊环境开展监测作业的条件处理,核心要求的监测内容完整、真实,调整布点技术满足普通及特殊环境下的监测要求,编制完善的作业方案,确保基础点布设工作质量[1]

(三)科学性

根据监测地点的周围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工作,本着科学性设计原则,在地址选择方面就会特别重视,需应用到现代化技术与设施,在各部门相互协作的条件下加快工程进度,监测结果有较强的可靠性。

(四)稳定性

针对已经布设的基础点调整,需遵循稳定性原则,考虑现场作业中不同因素影响,无论是对基础点数量的增减,还是布设位置的控制等,都能有标准的作业方案,随着实践工作开展实施完善的监管机制,重点解决常规问题,并对整个作业过程动态化地监管,优化基础点布设效果。

(五)继承性

从土壤环境监测长远化发展角度分析,随着监测氛围的扩大,现有资源要不断补充,如:人员、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材料等,都能影响工作进度。本着继承性原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原管理条件的基础上提升监测效果。

二、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及要点

(一)布点方法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前,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基础点布设方面,依据作业条件及各项标准,选择适合的布设方法,提升作业质量与技术水平。

例如:随机布点法。工作人员在已经受污染的土壤环境中开展监测工作,根本条件是监测区域的网格布设情况,把整体划分成为多个网格,以随机采样方式获取针对性较强的监测对象,经混合后统一管理;分区布点法,是对土壤污染类型分析,在不同的功能区域中布设基础点[2]。如:同一类别、深度的地块中,利用现有的资源合理布设,采样也会有较强的代表性;系统布点法,考虑部分土壤环境受污染后无明显变化,为对生态环境良好保护,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精度划分地块,依据土壤特征、污染物迁移等因素调整基础点位置、采样深度等,对比数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宜的处理方案。

(二)设定网格尺度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为各地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提供便捷条件,推动基础点位布设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为土壤环境监测结果转性提供良好保障。

例如:某项土壤环境监测项目开展,在基础点位布设时,工作人员在前期勘察阶段了解网格尺度,本着科学性作业原则,降低网格密度,能随着土壤环境变化获取更多监测数据。同时,还能利用监测项目周围的林草地、耕地等土壤污染程度布设基础点,映出大面积范畴的土地资源保护情况,重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依据国家技术管理规定与规范标准,设计耕地结构网格规格为8km×8km,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三)GIS技术

GIS属于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应用,效丰富技术内容,解决监测条件限制问题,技术管理目标明确。先是在交通路网体系中应用GIS技术,绘制缓冲图层,增强监测区域信息数据准确性;其次,根据土地利用方式,解读各项信息数据,把二维信息绘制成三维立体模型,便于工作人员监测与分析,降低工作难度[3];最后,与遥感技术综合应用,扩大监测范畴,工作人员在作业中先勘察实地情况,考虑大面积监测工作基础点布设的合理性,就能在现代化技术综合应用下,为实践作业开展提供便捷条件。同时,基础点布设时还有保证土壤环境监测的有效性,随着监测数据的增加,计算机系统中的土层叠加处理,具备完整的区域图像资料,有针对性地控制基础点位数量、布设位置等,综合效果较强。

(四)点位整合

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包括横向与纵向的时间轴监测数据,优化监测内容的同时还需调整监测区间,考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总结与创新,提升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例如:信息技术与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整合,创建数据库,满足海量信息数据容乃需求,随着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扩大监测面积与影响范畴,为基础点布设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与现代化技术融合时,提高基础点位布设合理性。其中,在“十一五”土壤环境污染调查中,不单单是应用了多项现代化技术手段,还控制基础点位设计的合理性,随着点位布设数量的增加与范围扩大,占总面积的60%,“十二五”例行监测点位比例约1%,新增点位约39%,均能把各监测数据详细记录,为环保治理、管理等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五)点位调整

基础点位调整也是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应用高分影像技术完成监测工作,优化及调整基础点位的同时,还能影响影像资料的完整性,也需在此方面做出调整,根据高分影像资料及布设要求调整基础点位[4]。例如:采用历史点位替代法,既能确保历史点位完整保留,又能在监测区域内增设新的基础点,为环境监测工作持续开展带来显著影响,准确掌握监测区域中土壤类型、污染程度、污染源等,引导环保部门一共参与实践工作,经各方努力与协作,高效率地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为群众生活、生产营造有利条件,突出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布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六)现场核查

待网格尺度设定、点位整合、点位调整等各项工作均标准化完成后,技术人员在实践作业中开展现场核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点位、增设点位、监测点位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作业技术水平与综合成效,增强监测结果权威性、精确性。在此基础上,遵循继承性布设原则,控制布设区间的基础点开展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在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掌握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原则,包括代表性、结合性、科学性、稳定性、继承性等,把工作重心落实在实践阶段,考虑现阶段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影响力,引起各领域重视,确定监测对象及具体位置,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与智能化设备,获取精准数据,为基础点布设提供参考依据。再加上随机布点法、分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等规范作业,依据作业需求调整网格尺度。再从基础点位布设要点内容方面调整,影响点位整合、调整、现场核查等工作质量,降低投资成本,提升较大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莹.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6):110-112.

[2]王东哲,曹姗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点位布设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1,41(06):83-85.

[3]赵靓,常淼,沈秀娥等.基于多源大数据可视化的城市居民区绿地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及采样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21,35(01):33-40.

[4]谢永龙.新时代城市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应用的研究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0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