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制造的内涵与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共享制造的内涵与模式研究

徐传健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11189)

摘 要:共享制造作为共享经济理念在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有望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本文重新厘清共享制造内涵和外延,认为现代共享制造是传统共享制造模式广度和深度的双向延伸,并依据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产品内共享和产业内共享两个方向给出了两者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共享制造;发展模式;产品内共享;产业内共享

大规模定制、共享经济、数字化和云制造被认为是近年来制造业发展的四大趋势,这些方向融合发展,催生出了不同的制造范式。其中共享制造Shared Manufacturing作为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渗透,以其化解过剩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和绿色经济等方面的潜力,正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1]

共享制造最初是指具有相似需求的不同制造商共享现代制造技术和管理系统,例如能够实现柔性制造但需要高额投资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种共享将单个企业设备和设施的资本支出成本降至最低,从而使其形成专业化竞争优势[2]。而与现代意义上的共享制造内涵相近的文献可追溯到美国通用电气的计算机科学家们提出的“在万维网上共享制造服务”设想,制造商们借助互联网可以共享多种制造支持服务,例如与可制造性设计相关的软件、制造过程模拟、零件制造以及测试服务等[3]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式发展以及“共享经济”模式展现出的发展前景,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共享制造这一概念。俞春阳将共享制造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或个人方便地将所有的空闲、多余资源和能力进行共享,需求者可随时随地、便捷的按需获得这些资源和能力”,他认为这一模式反映了经济、社会和技术属性的协调发展,并突出其资源共享的P2P和服务化的核心特征[4];我国工信部也鼓励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将共享制造定义为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经济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然而同一案例分析经常置于共享制造、产能共享或制造资源共享等不同语境之下,究其原因,第一是共享制造所共享的资源范畴不易界定。通常来说,制造资源是指物理存在的、具有静态传输介质的一种资源形式,如加工设备、仿真软件、模型、知识、数据文档等客观存在的物理资源,制造能力指制造企业为完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主观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动态的资源形式,是在制造活动中结合制造资源要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如企业的设计能力、仿真实验能力、生产能力等无形资源,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将生产能力或产能看作是基于有形制造资源和无形制造资源集成来发挥功效的一种能力资源;第二是资源共享主体间的关系不易明确,虚拟企业和虚拟价值链的出现使得企业间的竞合关系进一步模糊化,制造商可以与供应商进行产能合作,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同竞争对手分享产能。

为进一步厘清共享制造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从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区分了传统共享制造与现代共享制造的不同,并依据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产品内共享和产业内共享两个方向给出了两者的演化过程。产业内共享涉及到生产同样产品、使用同样服务的企业间,即竞争对手之间的横向共享,产品内共享则指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垂直共享。

对于产业内共享而言,竞争性企业为保持领先于对手的成本以及灵活性优势,选择产能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是为了预防产能过剩或减少生产性投资进行资源共享,企业间一般也会采取产权或契约安排建立一个战略联盟来对冲风险。例如在传统共享制造中,菲亚特与标致雪铁龙合资共建共享工厂,杜邦和霍尼韦尔共同经营一家工厂生产汽车制冷剂,但分别进行销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下,产业内共享模式也难以在行业中扩散开来,更多的需要第三方比如政府或大型企业的介入,通过第三方的政策支持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区域性产业集群或虚拟产业集群的形式实现共享,此时的产业内关系已经拓宽到生产差异化产品的企业之间。

产品内共享由于较少涉及直接竞争问题,是共享制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传统共享制造中,典型例子比如企业出租闲置设备成为临时供应商,不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原始设备制造商,实现产能共享。由于终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产品的复杂程度,生产工序和环节增加,企业对外部资源的需求被放大,特别是共享制造平台出现以后,社会层面的供需双方得以被连接了起来。以设备的出租使用为例,一方面设备作为资本品可以像产品一样共享给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或个人,例如Floow2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设备制造商或设备拥有方以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方式与用户分享闲置产能,例如沈阳机床利用在线平台为客户提供零件加工服务以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需要厘清的是,第一,资源共享的深度并不意味着共享水平的高低,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企业的某些生产要素一旦投入,形成的是整体生产能力,大部分生产设备往往与生产线、厂房不可分割,当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时,只有通过承接外部需求进行整体产能共享才能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二,从传统共享制造演进到现代共享制造,最大的特征是共享经济意义上的大众参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共享交织在一起;第三,长期存在的企业内共享为共享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一条生产线可以共用来生产不同的车型,冗余备件可以共享给其他部门,这种分享的实现得益于企业的集中式管理和极低的交易成本,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考虑企业间甚至于社会层面的共享,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调度也同样是未来共享制造平台运营需要不断优化的方向。

因此,本文认为现代共享制造是传统共享制造模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双向延伸,基于共享制造平台,现代共享制造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水平。从未来发展看,制造模式的演变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在面临市场需求冲击和变化之下,企业通过共享制造的方式,利用外部资源来不断优化内部要素投入比例,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这或将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向坤,杨庆育.共享制造的驱动要素、制约因素和推动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65-75.

[2]BILLO R E, DEARBORN F, HOSTICK C J, et al. A group technology model to assess consolid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industrial operations—a shared manufacturing solution[J/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1993, 6(5): 311-322.

[3]ERKES J W, KENNY K B, LEWIS J W, et al. Implementing shared manufacturing services on the World-Wide Web[J/O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6, 39(2): 34-45.

[4]俞春阳.共享制造模式下的计划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