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9
/ 2

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周梓瑛任艳2(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80例为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应用常规管理,研究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2周、入院4周、出院时的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结局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入院2周、入院4周、出院时的冲动自我控制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入院4周-出院伤人次数、毁物次数、保护性约束次数均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减少伤人次数、毁物次数、保护性约束次数,促进治疗,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暴力行为;男性精神病;预见性护理干预;

前言

精神病主要起病于青年和成年早期,病程主要表现一个慢性化迁延不愈的状态,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衰退或者是残留一些症状,主要症状表现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认知能力和意志力方面[1]。大部分的患者在处于疾病的严重阶段的时候是对疾病没有任何的自知力的,是否认自己的疾病的。精神病患者伴随暴力倾向时,增加治疗难度,需重视护理干预。本文将以8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8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21年8月-2022年8月,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年龄是22~58岁,平均是(41.85±5.34)岁;病程3~18年,平均(9.41±1.87)年。研究组,年龄是21~59岁,平均是(41.28±5.45)岁;病程2~17年,平均(9.36±1.92)年。参照组、研究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以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确诊疾病;具有交流能力;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痴呆症、脑血管意外等造成记忆功能损伤的疾病;严重躯体疾病;沟通障碍;依从性差。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

参照组应用常规管理:包括完善相关检查、病情教育、约束管理、病房管理等。

研究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1)组建管理小组,由康复师、心理治疗师、主管护师、护师组成,均实施心理治疗专业知识、NOC理论知识培训。(2)管理患者参与病情管理,建立信任关系。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对于患者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促使患者由被动变成主动,积极参与病情治疗。(3)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制定调查问卷,每周测评一次,依据测评数据对护理措施与结局目标进行修订,在必要时与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主治医师沟通交流,调整管理方案。详细方案如下:其一,认知改变与控制:结合评价量表种病人自我控制攻击行为与冲动行为的情况,发现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与患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情况结合,实施个性化护理管理,纠正错误认知。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讲述攻击行为先兆情况、攻击行为的表现,以及自我控制是什么。明确患者冲动表现、产生原因,使得患者认识到冲动的后果,识别冲动诱发因素,并告知患者正确应对危险因素。患者要积极学习正确的心理应对方式与态度,改变所存在的不合理行为方式与认知方式,学会情绪控制与调节方法,如三思而后行、妥协让步;体谅他人,换位思考;在冲动之前想清楚后果等。指导患者有意思开展自我控制能力锻炼,奠定改变自我行为的基础。二,行为与情绪控制:加强健康教育,包括妄想、幻觉等精神疾病特点,使患者掌握自己病情,能正确处理因病情带来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控制情绪,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来减少攻击行为,宣泄个人情绪。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确定攻击因素与对象,帮助患者排解心理烦恼与问题。鼓励患者尽可能控制情绪,在沮丧或生气时要向医护人员求助。三,改变行为:定期组织病友活动会,引导患者控制焦虑、恐惧等情绪,对生活中应激时间正确处理。与患者签订自我控制契约,要求患者在固定时间内控制冲动情绪,满足患者合理请求达到正性强化的目的,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1.4观察指标

评估攻击行为预防与控制效果,使用护理结局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共10个指标,21个条目,分为冲动自我控制、攻击行为自我控制两部分,采用1-5分五级评估法。详细记录暴力行为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存在。

2 结果

2.1 攻击行为自我控制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入院2周、入院4周、出院时的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结局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1所示。

表1:攻击行为自我控制评分比较(X±S)

组别

n

干预前

入院2周

入院4周

出院时

研究组

40

25.45±4.17

43.67±6.36

61.45±7.68

73.64±8.93

参照组

40

25.57±4.32

32.79±7.68

43.67±8.45

59.89±8.72

T值

/

0.3373

7.7477

6.5623

7.0566

P值

/

0.6121

0.0000

0.0000

0.0000

2.2冲动自我控制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入院2周、入院4周、出院时的冲动自我控制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2所示。

表2:冲动自我控制评分比较(X±S)

组别

n

干预前

入院2周

入院4周

出院时

研究组

40

13.09±3.34

25.12±3.67

34.39±4.37

44.28±7.65

参照组

40

13.23±3.78

15.45±3.54

26.09±5.23

45.07±8.26

T值

/

0.3373

7.7477

0.5623

6.0566

P值

/

0.6121

0.0000

0.6734

0.0000

2.3暴力行为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入院4周-出院伤人次数、毁物次数、保护性约束次数均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3所示。

表3:暴力行为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伤人次数

毁物次数

保护性约束次数

入院1周

入院4周-出院

入院1周

入院4周-出院

入院1周

入院4周-出院

研究组

40

8(20.00%)

0(0)

21(52.50%)

1(2.50%)

24(60.00%)

0(0)

参照组

40

9(22.50%)

4(10.00%)

20(50.00%)

8(20.00%)

23(57.50%)

6(15.00%)

X2值

/

1.0978

4.1231

1.2312

5.6745

1.1243

6.0967

P值

/

0.5453

0.0342

0.6856

0.0231

0.7856

0.8545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9]。当前,预见性护理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价值。本研究对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入院2周、入院4周、出院时的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结局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入院2周、入院4周、出院时的冲动自我控制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入院4周-出院伤人次数、毁物次数、保护性约束次数均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预防暴力行为。常规护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在评估患者时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2],多按照临床经验评估,同时也缺乏干预后的效果评估。护理评估管理提供了护理措施的评价标准,直接反映出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与护理计划。对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由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护理评价表,使得测评结果转变成可测量、可信、规范的数据,对护理服务全过程进行评价,动态监测患者结局变化,有助于护师掌握患者治疗种的问题与护理需求,以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档案[3]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减少伤人次数、毁物次数、保护性约束次数,促进治疗,改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娟.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7):160.

[2] 李柳香,黄敏仪,梁嘉瑜. 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男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4):153-154.

[3] 沈利平. 1例放射性脑病合并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