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及应用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历史建筑保护及应用初探

邹佳明

(西安科技大学,西安,710600)

摘要: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与应用是建筑业界内对于历史建筑的关注热点。历史建筑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更记录着建筑业界的成长历史,对历史建筑的高质量研究有利于推动建筑的更好发展。本文针对中国历史建筑的现状,研究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意义,以及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与其“建造智慧”重新运用对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建筑 保护 修复 应用


引 言

历史建筑保护及修复是建筑业界的重点问题,修复全部历史建筑面临着耗资巨大、耗时较长的困难,这意味着只能修复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但对于未被修复的历史建筑的处理又是一项难题。同时,历史建筑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也必须通过相关的专业研究来分析、传承,并用于现代建筑的实践中。本文将研究如何使历史建筑得到再利用,减少耗资,并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探讨历史建筑的修复及应用问题。

1历史建筑的修复现状

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存在一些矛盾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历史建筑成为旅游等短期资产经营成本,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在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大多忽视了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就目前现状,历史建筑修复耗资巨大,且受到自然环境、修复材料等的限制,大多表面存在缺陷或破损,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修复技术专业性强、难度大,并且修复传统工艺也在逐渐流失,使得一些历史建筑很难得到较好的修复,甚至被遗弃。

历史建筑中的建造智慧

2.1  受力构件的设计

2.1.1 木构架的三大形式

抬梁式构架:在相邻两组梁架的垂直方向放置水平联系构件“坊”;在每一层梁的两端上放置“檩”,以加强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共同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分散、承受上部屋顶荷载,减少屋顶对于底部的压力,使其更加稳固。因其耗费木材较多,稳定性较差,对古建筑屋面向柔性曲面、变提供了积极的客观条件,促进了屋角起翘和出翘的发展。1

穿斗式构架: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直接承“檩”构成,柱与柱之间进深方向不设架空梁,用“穿”的枋木把柱子排成排架,最后用挑坊乘托挑檐构成。由于使用的木料较细,柱距较密,可节省木材,具有很好的抗风性能,但其构成的室内空间较为狭小。

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将木料层叠,并在转角处使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臂架,没有使用梁和柱,在臂架两端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建造简单,但耗费的木材数量大,且建筑的绝对尺寸和开门窗空间受到限制。

2.1.2 斗拱结构

斗拱是古建筑中关键的结构构件之一,主要由斗、拱、昂、枋四部分共同构成,其作为支撑屋顶的重要受力构件。不仅解决了木材因刚度不够,导致应力易对梁架结构造成破坏的可能,也增加了屋檐出挑的宽度和高度,保护了内部构件,极大程度的减少了屋面及上部构架的荷载对于房屋整体的压力。斗拱中的“昂”前端向下斜垂,“枋”则将斗拱串联成一圈,形成一个整体,使房屋结构更加牢固稳定,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受到震荡偏移,斗拱会起到一定的拉伸平衡作用,避免建筑物发生倒塌。2在地震反复作用下,斗拱结构层发生弹性变形和摩擦滑移,起到减震耗能的作用。3

2.1.3 榫卯结构

榫卯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可以较好抵消水平推力作用,实现“以柔克刚”。在地震发生之初,榫、卯之间相互挤压,使刚节转化成铰接点,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极大地减轻了地震对结构的损害。4同时,榫与卯之间的连接不耗费钢材等资源,通过木件的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组合,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活动。虽然每个构件简单且不易受力,但是榫卯结构所组成的整体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所受压力越大,其连接越坚固。

2.2  排水设计

2.2.1 构件种类

瓦是历史建筑中最主要的屋顶防水构件,主要原料为“土”。其特点为原料丰富、取材方便,加工过程简单,适用范围较广,基本不受地域和环境限制,可依据不同地区降雨特点,采用不同的铺装方式,损坏后易修复,可替换单个瓦片,工程量小且成本低。

青砖主要作用是透气透水。以故宫为例,地面上有许多带孔洞的石砖,这些孔洞实际上就是排水系统的进水口,从屋顶疏导下来的水通过这些空洞进入排水沟渠,这些雨水再通过地下的暗渠汇入内河,随后,雨水进入排水系统,利用故宫地势中央高、四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在地下迅速将雨水汇合在内河中,一起流出宫外。

沟渠是排水的重要构件。福寿沟与全城的水塘连通起来,暴雨来时可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度差,使水随着地形自然向下流,使城市的雨水和污水能自然排入江中,从而极大程度的减少雨水对房屋的迫害。

2.2.2 屋顶的独特设计

古时中国建筑的排水主要以斜坡排水为主。斜坡屋面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建造简单,能有效排水。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

3BIM、VR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1  BIM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应用

BIM可以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使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工作直观便利,将测绘的数据信息存储在模型里,为其建立信息化模型档案,利于后期精准定位,能极大提高修复、保护的工作成本。

历史建筑长期受客观自然及人为影响,空间尺度不规则,BIM 技术可以按照文物古建筑的实际尺寸,再现古建筑的仿真模型,使技术工作人员全面的了解建筑的现状及周边环境情况,实时记录建筑的破坏及保护情况。同时,可以模拟修复过程,从而选择最优方案,实现历史建筑的可视化研究。

3.2 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VR) 场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对历史建筑进行模拟仿真,利用VR技术可以对历史建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真实场景,实现对历史建组的数字化保护,并且有利于为历史建筑周围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VR技术在历史建筑中的使用,不仅仅可以使用虚拟技术再现历史建筑的特点及周边环境,有利于其修复过程,VR技术可以更好的兼顾游客体验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4结论

综上,历史建筑在我国建筑业界的研究发展意义巨大,其修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建筑业界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改善与提高,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发展,为历史建筑的修复及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技术限制,不断向信息化、科学化道路发展,同时也为历史建筑中的“建造智慧”在现代中的研究使用准备了充足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徐阳,张庆顺.中国古建筑屋顶曲面柔性转变的主客观原因探析[J].重庆建筑,2019(3):5-7.

[2]周怡《斗拱:最美的建筑构件》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kaogu.cssn.cn/zwb/kgyd/kgsb/202003/t20200312_5100465.shtml

[3]高大峰,赵鸿铁,薛建阳 木结构古建筑中斗拱与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J].自然灾害学报,1004-4574(2008)02-0058-07,58-64

[4]李凌旭(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马明昌(长春工程学院设计研究院)《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7(1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