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侨民在中国区域的社会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3

俄罗斯侨民在中国区域的社会活动

申轩

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侨民浪潮通常与历史变革联系紧密20世纪俄罗斯侨民流亡国外的现象一直存在。中俄两国各方面合作开展时间长久,尤其是上个世纪有大批俄侨来到了中国,其中有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带来了俄罗斯文化,增进了中俄两国文化间的沟通与了解,丰富了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上世纪、俄罗斯侨民,活动,

18--19世纪欧洲的法国、英国和德国经常会出现文学方面相关精英学者流亡到其他国家的现象。在俄罗斯,早期出现过侨民流亡,之后在20世纪先后出现过三次流亡浪潮。尤其在十月革命后,新生政权出现,国家社会动荡和混乱,造成了俄侨大流亡,同时这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他们流亡到世界各地,而在中国,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哈尔滨、上海、青岛等地。

生活在中国俄罗斯侨民对当地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得流逝,逐渐明显地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来说,他们的活动为促进中俄两国彼此之间的交往和相互沟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的活动为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服务,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实现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工具。

据资料显示,当时居住在今俄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侨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俄国国内战争时期,沙俄统治下的旧民。另一部分是在俄国革命前居住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侨民。

在中国的首批俄国侨民中,包括由于俄国国内战争而被驱逐的俄国人。他们中有政治家社会学家白色运动的战争领导者等。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有相当多数量的俄罗斯侨民成为军队成员这部分俄罗斯侨民同当时的苏联政权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斗争,从俄国国内战争开始至二战结束。而第二批俄国侨民分成两部分:1917年十月革命前包括:铁路职工及家属;从事贸易、教育和卫生的居民;从一战的战场上返回的居民;从外贝加尔流域游牧到此的哥萨克家庭。最后,中国东北地区内的俄罗斯侨民还包括从俄罗斯逃难至此的难民。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逃跑,例如,1931年,很多俄罗斯农民从西伯利亚和外贝加尔逃到这里,以摆脱俄国国内强制的集体化。

俄罗斯侨民文化是俄罗斯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部分。20世纪30年代,尽管日本当局的规章制度十分严厉,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罗斯居民仍然继续从事着科学教育工作,文化普及事务,定期出版刊物、书籍。哈尔滨有很多俄罗斯艺术从业者以自己的演员、歌唱家、音乐家和艺术家出名。他们能做的是在国外保持着民族文化。二战开始时,出现了不同的俄罗斯创作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去了其他国家或者转到上海。但是,还有一些人留在了哈尔滨,继续从事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创作事务。

在战争期间,俄罗斯侨民出版了很多著作,有很多文学协会,一些俄罗斯侨民组织也在发挥着作用。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时期,俄罗斯青年人只被允许在学校的各种实践系和日语系学习。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日语和军事培训在各类院校中成为必修课。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广泛流行弦乐四重奏,在各种音乐会上很盛行。1941,为在东北的俄罗斯艺术家们专门开展了音乐比赛。在哈尔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作着俄罗斯杰出的戏剧演员、芭蕾舞演员、歌剧和轻歌剧演员。富于创作的年轻人获得了舞蹈教育,没有离开哈尔滨。在哈尔滨还有很多芭蕾舞学校。其中轻歌剧是非常典型的20世纪40年代,亚洲最核心的轻歌剧在上海,19431945在哈尔滨。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来哈尔滨定居的俄国侨民增多起来。俄罗斯侨民便在当地创立了很多报纸和刊物: 《青年丘拉耶夫卡》,俄文版《哈尔滨每日新闻晚报》等。自第一份俄文杂志在哈尔滨问世以后,二十余年间,俄罗斯侨民出版杂志达137种之多。特别是1918年后,在短短的八年时间,新出版的俄文杂志竟达117种之多,成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出版物的全盛时期。

俄罗斯侨民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建立很多法西斯组织和法西斯政党。这些组织中的成员反对当时的苏联体制,对沙俄时代还抱有幻想。这些俄罗斯侨民中有俄国将军及其他军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早在日军入侵哈尔滨之初就对日人表现出欢迎的态度;有对新生苏维埃政权怀有不满和恐惧者,比如俄法西斯党领袖康·弗·罗扎耶夫斯基;有遭受新生政权镇压的宗教界人士;有原先在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企业和护路队效力的俄国居民及其子女。

20世纪20年代中期,俄国侨民在哈尔滨建立了一个“俄罗斯法西斯党”。党的主席先后由原沙俄将军弗·德·科西敏和美籍俄罗斯人阿·安-冯西亚茨基担任。1934,建立了俄罗斯侨民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事务局,1940,这个组织改名为俄罗斯侨民重要事务局,其领导者们事实上是按照日本当局的指示行事。事务局各部分布在各个城市里和中东铁路各站。1938年,事务局和军队联盟联合起来在统一的领导者B.A.基斯利岑领导下。

依附于在俄罗斯侨民事务局曾经存在过俄罗斯侦查的民族组织,分成了三个部分:儿童、青年和成年。在过去白匪军官的领导下,青年人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战争准备课程

,准备着反苏维埃的秘密战争。其中最有能力的年轻人后来继续在位于哈尔滨的日本的间谍学校学习。俄罗斯侨民法西斯主义在哈尔滨有自己的定期出版物,如日报《我们的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前来到中国的侨民,多数是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后来受到修建的中东铁路的影响,很多俄罗斯侨民纷纷来到东北投资和经商。并且在日俄战争强,东北地区已经有很多俄方的企业:面粉厂、榨油厂、酿酒厂等等。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的国家中,俄罗斯侨民占到第二位,仅次于日本。每一个俄罗斯侨民拥有的资本差不多比中国人平均统计的资本多出10倍。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罗斯侨民,利用从国内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了许多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有很多俄方员工和中国员工。

白俄的资本在1920年下半年占到1.58亿个金卢布,每个人平均有2633卢布,每个中国人大约有280卢布。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开始是中国政府统治,后来是日本政府统治,俄罗斯侨民中的资本家和企业家经常减少,1940年开始,侨民生活变得穷苦,白俄的经济状况显得十分沉重。到了1943年,有657个俄罗斯家庭预先迁移至其他地区,有产者包括66个家庭,小产业者包括96个家庭,无产者包括505个家庭,,即占了77%

中国俄罗斯侨民出版业的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俄侨出版业处于鼎盛时期,仅哈尔滨就发行了约270家俄侨定期出版物,其中,既有儿童报刊《燕子》《红日》,也有妇女报刊《女报》、《妇女与生活》,还有《军事简讯》等军事报刊和《满洲里报》等学术报刊。而《亚洲之光》、《叶尼谢伊斯克的哥萨克》、《远东哥萨克》等是俄罗斯哥萨克人创办的杂志,计24种,大大超过欧洲和北美的俄侨此类刊物。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沦陷后,俄侨出版业受到限制,内容被严格审查,报刊数量明显减少。

具有民主倾向的如《前进报》、《曙光》(1920-1940年初)、《祖国之声》、《传声筒》(1921-1940年初)、《戈比》等;黑帮分子的《俄罗斯之声》;法西斯分子的报纸《我们的道路》等。此外,还有文学杂志《边界》(1927-1945)、《亚洲通报》(1909-1945)等。哈尔滨俄侨报刊绝大多数为私人创办,20世纪 20 年代中期哈尔滨 102 家报纸中有72家属于私人所有,杂志也类似,只有少数报刊是官方机构主办的。

其中,《传声筒》报和《边界》杂志的创办人是来自阿穆尔边疆区的犹太新闻记者 E.C.考夫曼;《曙光》报由M.C.列姆比奇创办,H.西普科夫担任编辑;《生活新闻》报由M.克里奥林和 C.P.切尔尼亚夫斯基创办,H.Ф.布伦克米列尔担任主编。

《边界》是哈尔滨俄侨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文艺周刊,1927年发行,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发行了18年,出版了862期。《边界》的版面不大,约为20-28个页面不等。从1929年夏开始,《边界》转为周刊,每周六出刊。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并配以五颜六色的插图和照片,非常新颖。由于出版商和主编的共同努力,极大地提升了《边界》的威望,订阅者和读者数量显著增加,堪与巴黎俄侨文艺类刊物《带插图的俄罗斯》相媲美。遗憾的是,该杂志于19458月停刊。

《边界》登载的文章既有政治性论文,也有专门阐述俄罗斯文化各种观点的文章。譬如,有关战争的危险性、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以及对日本干涉中国内政的看法。除了当地新闻和可靠的国际消息外,《边界》也介绍俄罗斯历史纪念日,作家、作曲家和艺术家的生活与活动,音乐会或戏剧演出的广告,甚至还有文艺家讲座的摘要、方志学和经济消息等,这些内容无疑丰富了哈尔滨俄侨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杂志还辟有“妇女之友”、“书讯”等专栏。

《边界》繁荣时期(19311936)的印数近25000册,多数订阅者都是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的俄侨,此外上海、北京、青岛、朝鲜、日本约有200-300册,剩下的是俄侨所在之地,如波罗的海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欧洲其他地方,在波斯、土耳其、南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也有订阅者。《边界》杂志的通讯记者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

《曙光》发行于1920,分早报和晚报,由富有传奇性的天才记者、出版商M.C.列姆巴维奇和西伯利亚人H·西普科夫主持。《曙光》报不仅在哈尔滨,而且在中国乃至俄罗斯域外都是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在俄侨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1924年发行量已达到12 000甚至于15000《曙光》报把一大批欧美著名的俄侨作家和记者也吸纳进团队中,从而建立起广泛的通讯网。1920,《曙光》出版社还发行了幽默文学和戏剧杂志《启明星》、《我们的曙光》和《上海的曙光》。1942820日,《曙光》报被日本傀儡政权满洲的半官方刊物《哈尔滨时代》所取代,被迫停刊。《曙光》发行时间长达22,版面也由最初的4个版面扩展到1930年以后的 8个版面至16个版面,是哈尔滨俄侨定期出版物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

俄罗斯侨民在中国从事的文化教育活动,向中国人民介绍了欧洲的社会科学、文学、音乐、戏剧和美术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文明和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也有一些俄罗斯侨民成立了法西斯组织,对中国的抗日活动进行破坏活动。

所以,当我们评价这段时期的俄罗斯侨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全部给予肯定或否定。俄罗斯侨民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活动,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仍能找到富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印证着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