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效生产栽培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水稻高效生产栽培技术

韩影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白马湖分公司

摘要: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进入到新时代后,农业种植范围越来越小,为了确保社会各地粮食供应稳定,人们加强了水稻的种植研究。为了能够真正实现水稻的超高产栽培,当前需要在明确技术要点内容的基础上,对落实超高产栽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需要人们加强研究和分析,不断提高水稻种植生长效益。

关键词:农业发展;水稻种植;高效生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市场需求量大,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水稻种植的栽培技术是否合理,田间管理技术是否到位,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袁隆平院士研制出的杂交水稻已经取得了成功,大大提高了水稻栽培产量,为后期人们研究水稻栽培技术指明了方向,但是当前水稻产量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通过不断的完善超高产栽培理论、技术应用效果,及时的解决问题,为更好的促进我国水稻种植发展进程提供一定支持。

1水稻超高产栽培意义

1.1符合技术发展要求

我国作为水稻作物种植历史较为也悠久的国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水稻栽培技术和经验,并且在大量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依据南北地区水稻生产不同情况,实施的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多种高产栽培理论技术和技术方法。也正是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水稻产业的积极发展。可见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一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发展,必然会遇到瓶颈,技术无法突破,积累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更加级别的技术展开研究和实践应用,促使水稻栽培、种植、生产均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通过不断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还能够满足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超高产栽培技术提出的全新要求。

1.2 提升技术适应能力

虽然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按照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情况分析,并不是所有地区均能够种植水稻,即使一些地区积极的开展水稻种植,使水稻品种适应当地实际条件,但是也无法获得预期的产量和质量,这不符合高产种植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地区的自身条件有限,无法为水稻种植提供较为适合的环境,也与栽培技术的适应性有着一定关系,只有真正研究出适应能力较强的栽培、种植和管理技术,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水稻品种与当地不适应的情况。而通过积极的研究超高产栽培技术,能够从源头上保证种植工作与实际情况的适应性,再与对应的科学田间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必然能够获得预期的水稻种植成果,为当地的水稻种植行业积极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2水稻高效生产栽培技术

2.1水稻的品种选择和育苗

在水稻种植中,当前,农民种植户主要选择抗旱性强、抗病虫害、抗倒伏的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种植效率,确保水稻生长顺利。在水稻育苗中,通常选择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交通便捷、地势平坦的农田,对于田地土壤一般以腐熟和填土配比为 1∶2 的比例为主,并加入一些混合壮苗试剂,在具体播种前先需要对农田苗床面进行平整处理,在播种后需要采用细泥土覆盖,后利用旱秧净或其他旱育秧除草剂兑水喷雾来抑制杂草的生长。在浇水除草完成后需要在苗床表面覆盖农膜,覆膜后需检查内微膜中是否有泥土,如果无泥土,则需要及时控制水稻分蘖,外层地膜需要采用细泥土覆盖,以此达到保温保湿的效果。

2.2整地

若种植地为收获后的稻田,种植人员应对其进行全面深翻,可杀灭菌核,让稻曲球发生腐烂,为水稻提供更为充足的营养成分。在春播之前,种植人员也要做好田间杂物清理工作,可防止在水稻后期生长中出现细菌,影响水稻发育。为了全面保障水稻的质量与产量,种植人员应做好土地管理工作,规避土壤养分过度饱和或不充足发生的风险,以保证后续栽培工作顺利进行。在对土地平整处理后,种植人员可采取轮耕的方式,让翻耕深度达到20厘米,配合旋转翻土技术设置好格田,让厢宽为1.2米,厢高为0.2米。当整地完成后,可使用抛秧盘进行育秧,使土质更为松软,实现土壤环境优化的目标,有效清除土壤中的杂草,还可配合药剂的使用继续灭草。

2.3播种插秧

种植人员在水稻的播种插秧环节中,应始终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根据种植地区的环境状况,重视防水、放苗工作的科学进行。当完成翻耕工作后应关注田间的持水量,以此为主要参考依据,分析其是否符合水稻健康生长的需要。插秧期间还需要种植人员对当地的空气湿度、自然环境等做出综合调查,当这些条件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后才能插秧。播种密度可按照行距26.7厘米、株距16.7厘米的标准加以控制,每8行出现一个43.3厘米的宽行,每100平方米要求穴数为1950个,每穴2粒苗。在插秧时也要对水稻的根部加以保护,避免发生错误操作而使得水稻根部受到损害,为后期的顺利生长夯实基础。水稻的根部组织较为脆弱,却发挥着水稻高效吸收营养物质的能效,如果水稻的根系发生了损坏,容易造成整个植株的生长受到阻碍。当根系损坏的部位痊愈后,其才能继续生长,即“返青”。大多数水稻的品种中,其返青的时间一般在1周,但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中,返青时间也会存在差异性,如分蘖初期的返青时间在7至8日,在半月后会进入到分蘖旺盛期,种植人员此时便要为水稻提供更加充沛的营养补给。根据昂武镇的情况,通常要在7月5日至15日期间,可施加尿素、氯化钾或罗酸钾满足这一需求,按照每100平方米施加1.5千克的标准进行,在移栽5日之后同时增加穗粒肥,有利于促进水稻内有机物质的积累。在水稻的生长分化阶段,对于有机物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也是其根系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同样需要种植人员多加注意。

2.4科学追肥

首先,应早施蘖肥。秧苗移栽后 1 周稻田追施尿素 75~110 kg/hm2,为秧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其次,应巧施穗肥。水稻出穗前 3 周追施穗肥为宜,如稻苗叶色较深,则每 1 hm2稻田追施钾肥 70 kg,如稻苗叶色较浅,则每 1 hm2稻田追施尿素 60 kg 和钾肥 70 kg。最后,应酌施粒肥。水稻齐穗期每 1 hm2稻田叶面喷施尿素7 kg和磷酸二氢钾 3 kg,防止水稻早衰脱肥,起到增加结实率和粒质量的目的。

2.5水分管理

具体来说:一,从移栽到分蘖这个阶段,稻田需要一直维持浅水层,不仅需要合理的控草,还需要保证土壤中的氮元素能够以铵的形式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水稻在分 IE 阶段对于氮元素非常敏感,氮元素能够起到一定促进分蘖的作用,能够满足水稻分蘖期的要求。二,在群体达到 75%够苗后,这需要自然进行断水。三,从搁田到土壤沉淀结实的过程中,以及水稻成熟之前的一周,每次的灌溉水高度需要维持在 3cm左右。通过这种重复的进行操作,能够促进分蘖,并且实现对无效分蘖的有效控制,达到全面提升群体质量的目标。根据相关的数据信息可以了解到,这种科学定量的水分管理模式,能够节约大概 1/4 的水量,能够真正实现科学、高产的水稻栽培。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于水稻产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当前水稻超高产栽培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满足市场对于稻米的高产量和高品质要求,必须认真做好水稻栽培管理工作,掌握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要点,确保水稻安全生产条件,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助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秋华,林强,朱永生,解振兴,陈丽娟,谢华安,姜照伟,张建福.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0):1843-1850.

[2]吴立滨.有机食品水稻生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2):159.

[3]吴立滨.有机食品水稻生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