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创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考

张洪清

重庆市长寿区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提高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关键在教育,发展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法》也提出要“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素质  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树立正确教师素质观、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教师应有高水平的思想素质

教师应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要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将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勤奋敬业,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形成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要把自己献身教育的思想时时处处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要不断全面地锻炼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2、教师应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目前,为了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正全面提倡和推广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及电脑多媒体技术,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

3、教师应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化的学科教育离不开心理学。在提高教师的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教师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行为表现不一,他就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因此,教师应把提高心理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上。一位称职的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智能发达、豁达合群、适应社会、敢于竞争、意志顽强、自信乐观、才能卓越、观念创新。

4、教师应有良好的语言素质

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育成功与否,一个教师如果语言笨拙,言不达意,是难以搞好教育工作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语言这一媒体传播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还应做到叙事说明,具有逻辑性;发音正确,富有准确性;阐述分析,富有教育性;借助手势,富有谐趣性;举一反三,富有启发性。

5、教师应有一定的科研素质

作为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也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改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教研活动中得出自己的成果,这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认识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更好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同时,教研教改经验的推广、教学论文的发表,既有益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有助于提高学校和教师个人的社会声誉,使我们的教师既是实用型教师,又是学者型教师;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果没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无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建树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积极性。不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基础教育面临的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这已对中小学教育构成威胁。因此,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建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工作。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增强教师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措施,加大尊师激励权重,教师自我要反思,加强自我职业修养,形成教师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父母的替身。让学生把高尚师德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引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等。大家都有认识的,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研究如何使老师树立事业心,如何具有高尚的师德。

2、建构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不具备一桶水,是难以给学生一杯水的。高素质的教师知识是由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四个方面构成的。

3、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工程”中强调的是注重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认真把握教学大纲,使用和吃透新教材;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重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突破常规,具有独创性,以奠定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既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不断学习的吸收能力。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它需要“长流水”,这是对我们教师更新知识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要终身学习,夯实知识功底,开拓知识视野,增强教改活力,做到爱岗敬业、开拓奉献、以身立教,以德育人。

4、增强教学质量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教学质量意识。因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高校只有保证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高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牢固树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理念,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唯一选择。与此同时,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学生高度负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做到既传授给学生先进的知识,又启发学生主动的思维;做到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培养的学生既刻苦学习又善于思考,成长为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成长为既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又讲责任、求创新、善合作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培养既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又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质量学生。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不仅仅是先进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作为教师,就要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来追求。

总之,提高教师素质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应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培养他们,使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脚踏实地地从事教育事业。教师不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还具有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知识技能以及更高的专业知识和宽阔的人文素养。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