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技师学院思政教育的有效实践--以南京技师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3

数字技术赋能技师学院思政教育的有效实践--以南京技师学院为例

  鲍咏梅

南京技师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线上教学模式的普及进一步凸显了信息化育人功能和价值。文章介绍该学院在数字技术深度浸润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提升思政育人的即时性、精准性和效性,赋能数字工匠培养方面取得教育成果,旨在探讨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代技师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技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工匠数字技术

一、数字技术参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背景

技师学院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相关指示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确定了秉承“立德树人”办学思想,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导向,聚焦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此外南京市2022年出台的《南京市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也特别指出要引导数字经济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培育复合型“数字工匠”。学院积极响应,以“智改数转”为重要抓手,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教学管理全方面数字化改革,培育模式从传统高技能人才向数字工匠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技工院校的师生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素养普遍欠缺。思政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也急需与时俱进,创新探索数字化实施路径。

(一)当代青年数字生存特征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碰撞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占中国网民类型结构中占比超过20%,这一代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原住民”,思想活跃,注重自我,其行为表现为高度依赖网络,追逐社会热点,表达个性化等特征,许多新问题因“网”而生,而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性强,内容陈旧,欠缺趣味性,教育载体单一,传递路径单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加强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时代思政教育模式面临困境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来源多元化,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技师学院学生群体数字素养整体质量不高,且由于知识、阅历局限,欠缺独立思考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信息茧房”、网络谣言、错误价值观等负面影响,急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转型与创新,优化思政教育的路径。

二、数字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思政内容数字化。南京技师学院秉承思政引领、德技并修、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本领,借助工学一体化改革,配合学院专业、课程的智改数转的要求,创新发展数字化思政教育模式。

一是构建德育数字化资源库。收集整理校优秀的课程思政素材示范课等优秀成果视频、教案、素材等形式汇集展示使得师生随时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思政学习资源包含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示范课程、四史学习、知识图谱、测试题库等版块。内容贴合学院现有的机电类、信息技术类、服务业类专业思政课程。依托智能工具从不同维度满足思政教育和学习的资源需求。二是筛选优质数字化思政资源。由专业教师,结合学院教学实际,搜寻来源于网络或者各类学习平台的思政元素资源,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学习强国平台,人社部技工教育网,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相关课程以及思政教育类的电子图书APP上优质内容等等。

(二)传播路径数字化

建立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由学院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将校内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放在平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持环境,全面支持整个德育教学过程。

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室开设思政课智慧课程,实施线上教学,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云连线的方式,打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依托现有的虚拟实训室增加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功能,借助3D、VR虚拟仿真等前沿科技技术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进行线上3D实景展示,创设沉浸式、情景化与可交互的思政学习模式,提供学生沉浸式学习式体验教学。

此外校园内多处设立思政电子图书瀑布流阅读机。思政相关书籍随时可以点选阅读,也可二维码扫描下载到手机中取阅,充分利用数字化思政资源,处处营造思政教育的氛围,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数字操作能力。

(三)分析交流数字化

在构建各类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时,特别要注重交流互动模块的建设,提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共同参与、实时的、形式多样的互动,包括在线交流、答疑解惑、作业布置和批阅、教学评价和反馈等功能。

技工院校特有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中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阶段,学生大量时间在企业生活学习。仅仅依靠教师定期去企业面对面交流远远达不到思政育人的目标。通过腾讯会议、钉钉、微信等数字工具,将主题班会、劳动教育、思政课程、实习答疑等课程转为线上,同时重塑教学评价工作流程,采取

课后即时测试+线上交互反馈+小组作业评价模式。用数字化技术根据采集到的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也确保学生在校外实践期间,实时能获取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分析解决问题。

三、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效

(一)助力数字工匠精神孕育和技能培养

数字工匠掌握数字应用技术,推动数字时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其精神应体现在“技术实践”与“互联网+”相结合、“爱岗敬业”与“数字智能”相结合的时代特点。一方面我们通过思政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把“互联网+”精神中的开放、创新与传统工匠精神中的专注、严谨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提升对数字化的兴趣和丰富知识。当前,数字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技术下移,整理呈现平民化、易用化、平台化、高度封装的发展趋势。通过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能够促进在校学习阶段,我们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增加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数字化的理解,掌握数字化工具链,为全面掌握数字化专业技术提供良好的基础。

数字教育,思政为翼。近两年该院师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数字化技能比赛中夺得国家级一类大赛金牌或一等奖2个,二三等奖8个,师生队伍的数字技能、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二)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和内容创新

数字技术的引入,增强了师生互动交流,由原来的“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大大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新时代技师学院“05后”已成为校园的主力军,作为“互联网一代”的特点,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数字学习的能力,愿意用网络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等)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想法。利用好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的起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创新运用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能够积极推进家、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扎根技师学院自身办学特色,着眼于学生校园生活实需求,组织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数字化、可视化学习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进行多形式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课堂参与感,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学习效果。

(三)掌握学生思想波动状态和精准思政

运用数字技术,教师能更有效便捷的完善学生心理与思想认知档案,借助数据技术分析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数据精准刻画学生特征,坚持让数据“说话”开展有针对性较强的思政教育方法,满足精准思政的育人诉求。思政政治教师可以校内外及时与学生交流,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借助思政平台提出问题,涉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生涯规划等思政课程的方方面面,任课教师进行深度解答,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线上即时互动,解决了人数限制、场地环境等问题,符合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下的交流习惯,增加了师生互动的趣味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启示

(一)注重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和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不在于理论深,而在于能接受,要注重时代性。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思政的本质是讲道理,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更要讲求方式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拓、把握、建设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才能让思政教育成果入脑入心。数字化技术在“大思政课”中的广泛应用,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为大思政课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供了有效助力。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提高了思政课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二)注重数字教育观念转变和运用能力

数字赋能思政教育,首先要有具备信息能力的教师,打造数字化平台,建设好数字资源。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技工院校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差异明显。注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增强教师内驱动力,推动教师数字技术素养和数字应用能力的提升。首先技师学院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数字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教育教学挑战和加强对复杂多变的职业教育教学生态环境适应,努力转变传授式教学理念,培养数字化观念和意识;其次学院要有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建设,促进他们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内容学习,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最后建立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创新融合的体系,打造开放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或项目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三)注重数字教育内容正向引导和避免形式

数字经济背景下,学生数字化思政教育更需要积极加强自身的创新,以顺应时代潮流。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优势情况下,也存在一些误区。所以我们必须重点把控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形式,思想性趣味性不足,同质化较为严重,照搬传统线下思政课程,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没有深入结合技师学院校情、学情和专业特点,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精神需求,就难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高质量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育人效果就不会明显。其次避免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受到不良的影响,如防止网站成瘾,筛除不法信息,杜绝网络犯罪,识别网络诈骗等,将其作为网络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网络已经成为思政工作的前沿阵地。以数字技术赋能技师院校思政教育变革,构建数字思政育人体系,重塑思政教育形态,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需要加强数字思政能力体系建设,将信息技术深度浸润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推动技师学院特色的思政教育朝着更加开放、高效、智慧方向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

[1]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www.cac.gov.cn/2021-02/03/ c_1613923423079314.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

[3]宋波.技工院校数字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J].中国培训.2022,11:96-98

[4] 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 ,2020,41(12):71-78.

[5]刘淑慧.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6]山述兰,陈彧,刘恒宇.数字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数字思政”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