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2

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探究

郭新宇 袁宁

无锡学院 江苏无锡 210044

摘要: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建设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加强高校美术生思政教育工作,已逐渐受到各类高校和学术界的重视,要把握美术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掌握其思想动态,与目前艺术学专业学生的现状相结合,建立以兴趣为主导的学生工作室,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本文探讨研究了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旨在为工作室中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提供参考和指导,加深宣传党的思想,加深学生的思想教育。

关键字:工作室制 ;艺术;高校;思政教育

一、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求知欲强,渴望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充实知识,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二是富于思考,思维活跃,不因循守旧,不受习惯思维的束缚。三是富于洞察,以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四是积极上进,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五是精力充沛。由于有这些特点,大学生不甘囿于课堂的教学,他们需要课堂的扩展和延伸,需要更大的求学空间,工作室中指导老师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宣传党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

1.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目标

针对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把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建信息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美术工作室导师一贯制的培养,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始终坚持党建工作。在评价机制方面,注重对专业素质的评价,注重对团队成员的评价,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

2.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内容

(1)“工作室”把专业素质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

学以致用,才能走得更远。本课题将结合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出发,挖掘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确保传媒艺术学院党总支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以下考核标准,以确保项目落实到位。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除了艺术理论知识的掌握、艺术创作基本流程的了解,艺术创作技能的熟练操作之外,还包括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其他基本的职业素养。大部分创作是一个团队的活动,需要策划、文案、摄影等相关技术的配合与协同,没有协作也无法达到项目的要求。把这作为考核培养对象的标准之一,能够保持党员团队的整体先进性,使其在未来具备引领和领导其他工作成员的基本素质。

(2)“工作室”把团队考核纳入考核范畴

一是扩大学习的范围。大学生是一个思想逐渐成熟的群体,他们有以下特征: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回报社会和家庭。二是善于思考,大学生思想活跃,不拘一格,不拘一格;三是富有洞察力,大学生的思维触觉敏锐,感官触觉敏锐,用审视的目光关注社会.四是积极向上、不安于现状、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五是精力旺盛,体能补充迅速,身体强壮。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大学生不甘于被课堂的教学所束缚,他们需要课堂的扩展和延伸,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在工作室中,指导老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和引导。

二是养成好的学习心态;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理论课,强调严谨的思维,严密的推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传承,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但是,在课堂之外,学生们的学习心态比较轻松,他们的思维也比较发散,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动,一种互补,一种相互调整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心理的调整和缓冲,并实现了一种更好的学习心态。

三是发挥个人的学习潜力。在课堂中,因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执行同样的考核标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师们对学生进行了共性的教育,但是却出现了严重的个性缺失。事实上,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在个人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家庭、学校以及遗传等因素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了自己相对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在课堂之外,学生对学习有利的个性才能被张扬并发挥出来,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去利用自己的时间。在教室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但在教室外,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措施

1.“艺术工作室”导师负责培养对象的发展与考核

“画室”实行“导师一贯制”,方便学员观察、评估。指导老师为工作室制订教学计划,安排项目,安排人员,并对工作室的主要课程进行全权负责。除职业培训外,指导教师还对本工作室全体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导师与学员之间有较长时间的联系,对学员有较深的了解,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制订培训方案,并为学员推荐培训对象。非党籍指导教师,其指导小组应配备党籍指导教师,党籍指导教师向本工作室内部人员推荐时,须征询责任指导教师的意见。

2.“艺术工作室”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

除党课、交流会等活动外,美术专业“工作室”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将党建知识与美术作品相融合,在艺术作品中进行渗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室可以与各种党建活动、节日等相结合,设置项目课题,将党建信息、思想教育内容等融入到设计创作活动中。在前期的创造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地去收集有关的材料,将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地学习。而自主性的动机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并掌握知识。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处理,以实现对信息的了解和运用。

3.以“艺术工作室”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党建宣传艺术展

通过学生的前期整理与后期创作,可以形成一批优秀的与党建信息、思想教育有关的作品,通过公益办展的形式,在学校进行推广,以更新更生动的形式把党建知识传递给更多学生。

四、结论

高校工作室制下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方式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从工作室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方式和策略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的创新研究》,刘艳琴著,中国教育在线平台,2023年

[2]《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工作研究》,陈英福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

[3]《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素养的融合研究》,王志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郭新宇,男,汉族,安徽界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无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创新创业;袁宁,女,汉族,无锡学院2020级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项目号:2021SJB12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