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防控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8
/ 1

乙型肝炎的防控知识

周兴茂

小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小金,624200

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其中,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对人体危害性最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迁延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而现有的医学手段尚难以治愈乙肝,该病负担较重,现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相关调查数据表示,在我国,每15--20人中就有1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由此可见,乙肝离我们并不遥远,因此,每个人都应了解乙肝基本知识与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指的是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病毒性肝炎,属于常见传染性疾病,临床根据病情发展速度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前者相对少见,故乙肝通常指慢性乙型肝炎。一般来讲,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时间在半年以上,导致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即为慢性乙肝。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者会出现不同症状,轻度乙肝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不具有典型症状,以反复头晕、乏力、尿黄、厌食、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为主,部分患者体征与症状并不明显。重度乙肝患者临床表现以持续且明显的肝炎症状为主,包括非特异性症状(乏力、腹胀、尿黄、食欲减退等)与特异性症状(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脾脏肿大),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升高。

二、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乙肝为传染性疾病,了解传染途径有助于更好的预防疾病。乙肝主要传染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肝患者,而乙肝病毒抵抗力强,可耐受低温、高热、干燥、紫外线与一般浓度消毒剂,病毒进入人体后广泛存在于唾液、血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处,故主要经由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破损皮肤、黏膜处传播。简单来说,使用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美容器具以及侵入性医疗,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血制品,与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共用牙刷、剃须以及进行无保护性行为均可造成病毒的广泛传播。另外,母婴垂直传播是目前我国乙肝蔓延与高发的主要原因,多与分娩时接触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有关。

三、乙型肝炎的防控方法

乙型肝炎的综合防控方法主要有三点,第一点为控制传染源,应加强乙型肝炎患者以及无症状病毒感染者的管理,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限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献血行为,要求现症状感染者不得从事托幼机构工作、餐饮业等工作。严格筛选献血人员,要求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与HBsAg,任何一项检查结果为阳性者均不得献血;第二点为切断传播途径,各医疗机构应严格消毒医疗器械,要求做到一人一针管注射以及一人一用消毒器具,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器械需严格消毒,同时加强血制品管理以及托幼单位、服务行业监督管理;第三点为保护易感人群,研究发现,抗HBs阴性者、HBsAg阳性者家属、新生儿、血液透析者、反复输血或输血液制品者、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静脉药瘾者、多性伴侣者等均为易感人群,以上人群应了解乙肝相关知识,树立以预防为主的自我保护意识。建议易感人群尽早接种机体内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尤其是HBsAg阳性孕妇,怀孕3月后必须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以预防母婴传播。

此外,凡是无保护性抗体的未被感染人群,只要符合疫苗接种条件都应尽早按照全程接种程序接种疫苗,共接种3针,接种程序为0、1、6个月,即初次接种疫苗后,间隔一个月与六个月后注射第二针与第三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间隔一个月和六个月后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以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一般来讲,接种乙肝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保护效果持续时间长达12--15年,一般不需要加强免疫,但不能掉以轻心,乙肝疫苗只能够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对其他病毒性肝炎无预防作用,且无法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故需要加强生活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以及使用血制品,不使用未彻底消毒的纹身、文眉、打耳洞、修脚以及针灸等工具,不与他人同用牙刷、剃须刀等卫生用品,保持良好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且要拒绝毒品,切勿经静脉注射毒品。若不慎暴露乙肝病毒,应立即前往当地专业医疗机构检测相关指标,必要时接种疫苗或进行其他处理。

乙型肝炎危害大、传染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我们每个人有必要了解基本的防控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染乙肝病毒,控制乙肝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