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体制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体制模式研究

林涛

宁波诺丁汉大学  315100

【摘要】办学模式包含有高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财务模式等方面所构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外合办办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因此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模式也就成为了各高校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所思考的关键核心和重点。通过笔者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模式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致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尚未得到优化,所以本文就结合这一论点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外合办 大学 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

中外合作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高校教学、科研的交流,培养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地的具体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推动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够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借鉴、融合国外高校的先进理念。宁波诺丁汉大学作为国内第一所合作大学在2004年批准以来近二十年间发展迅速。在高考最低分数上已经在浙江省内位列第二。不到10年的时间,教育部又相继批准了西交利物浦,温州肯恩,昆山杜克等等中英、中美、中俄、中以以及内地和香港之间合作办学大学,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一、办学体制

要理解高校的办学体制,首先需要明确高校的举办者是谁,以及高校与举办者、投资者以及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外合作大学是在遵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由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联合在中国共同设立,并以招收中国学生为主的教育机构。由此可见,对于中外合作大学而言,它并不是国内通常由政府举办的公办大学,也不属于面向社会举办的民办高校。它主要的资金来源并不是依靠于政府的财政经费,而是依靠于学生所教的学费。虽然中外合作高校相比于国内的其它高校,在办学的体制机制上有较高自由度,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经费上的压力。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学校是否能被市场认可,决定了学校的出路。我国在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标纲要,在其中明确提出,目前要加强推进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改革,要由以往政府对高校进行统一管理,逐步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利,让高校能够拥有更多的决定权。中外合作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就在践行这一纲领和纲要,真正实践教授治教,民主决策,以高校为教育教学的主体的办学模式。例如在专业设置方便,中外合作大学存在一定灵活性,可以及时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优化完善更新,这样才能落实到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外合作大学还存在体制上的限制。很多政府的政策的规定无法直接套用到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上,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经常处在即不能也不能的尴尬局面。

二、管理体制

中外合作大学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就是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与国内的传统大学是存在有较大差异和区别的。国内传统大学一般都是党委领导,任何重大决定都需要由党委会所推进。然而在中外合作大学里,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党委起到监督和引领的作用。例如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学校党委利用“四全”指导原则开展党建工作:全面引领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全方位服务学校办学中心工作;全覆盖关爱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全过程监督办学治校合法合规。在“四全”原则的引领下,学校办学始终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始终确保引进合作方优势教学科研资源与模式,始终确保学校运行管理全过程在中国法律法规框架范围内。

理事会的组成者就是中外合办大学办学过程中的各方的相关主体。通过对多数中外合办大学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在中外合作大学中理事会成员相对较为复杂。而且理事会成员不但包括合作院校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投资方的管理人员,部分中外合作院校还有来自行业的学术人士以及政府的相关人士。因此在进行学校相关办学决策时可以听取各方意见,真正将各项政策进行纵深研究和分析。所以相对来说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在管理上政策的方向性更加明确,能够真正符合学校实际发展需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双方的民主决策管理机制使得学校在执行很多相关政府的行政命令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党委和相关中方管理部门需要通过智慧的沟通方式来处理政府相关的要求和文件。

三、财务模式

中外合办大学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以及其他横纵向科研经费和社会捐赠。它并不受到政府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正常财政经费的支持和生均拨款。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大学跟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每年每位学生的学费是6-20万人民币。除了学费这个收入的主渠道之外,中外合办大学想要维持院校的发展,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吸引大量的资金。而捐赠这也是中外合作大学的普遍经费来源之一。很多中外合作大学非常注重于面向社会招揽捐款。例如昆山杜克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管理募捐的办公室,积极的向社会吸纳资金。通过社会捐赠提升使得中外合办大学经费筹措能力,提高办学效果办学质量。同时,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还设有专门的针对校外企事业机构及个人的培训部门,培训经费的收入也成为学校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一部份。中外合作办学因为其高质量,高国际化,高投入的办学模式,必然导致其办学成本上的压力。依靠学费收入的运营模式能够在初级阶段维持教学型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学校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甚至到科研型的转型,单一的学费和培养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需要求考虑如何对中外合作大学进行经费上的投入,以使得中外合作办学能够通过自身的二次发展,真正助力中国同国际的教育、科研的接轨,推动学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国际化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共同实现大学发展的使命与目标。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必须要加强对中外合办大学的重视程度,并且要针对中外合办大学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纵深研究和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使中外合办大学真正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马晓丹,刘畅,高云丽等.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07):52-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