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同发展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同发展途径

黄祥富

长江大学教育体育学院 434023

摘要: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全面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融合起来展开教学十分关键。首先,应该积极构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调发展理念。其次,应该注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以此助推体育人才培育专业性提升。此外,还需要在教学评价指标等方面作出更新,并积极构建常规赛事体系,丰富既有的体育教学资源,最终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协同发展

1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联性

1.1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可以相互促进

教学、训练两项工作的性质不同,甚至相互之间有一定矛盾之处。但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来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仍旧不可忽视。首先,所有的运动训练方案,均需要跟随教学活动来展开和推进。其次,体育教学各项内容,均需要依赖于运动训练而展开,且训练教学程序的执行,深度利于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也有利于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及不足,有利于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创造同步推进的条件和氛围。由此可见,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训练之间呈相互促进的关联性。

1.2 体育教学与训练在内容与实质上表现一致

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内容时可发现,体育教学内容的配置上,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推进,分别是体育理论构成的讲解、体育活动实践流程的讲解。运动训练的育人内容,则主要围绕基本运动原理、进行运动时所需采取的运动策略展开。基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内容的分析,前者就是规范性的内容,训练是灵活地应用于比赛实践的内容,而后者则是现场教学的具体阐述,两者在内容表达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育人目标高度一致。

1.3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念相同

分析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可知,两者的基本育人理念要想发挥教育价值,均需依赖于一定的策略来实现,要以此保障高职生的体育知识就此提升,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分析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还可以发现,育人中心均围绕学生体育运动的技能和能力提升展开,目的是利用体育教学这一形式,渗透教学理念,完善运动训练程序,最终促进高职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全面发展。

2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客观不足

2.1 师生人数不对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应维持在1:300的最佳配置。但通过对国内随机十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仅有两所学校的的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配置符合这一标准,其余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师生比都处于1:600或1:750之间。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资源以及体育教学设施与学生人数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现象。除此之外,运动训练教学的开展不同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其不光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生理知识、运动技巧等,同时还涉及到体育心理、运动损伤、体能训练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体育专业理论,但仅仅能够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需求,但是却缺乏相关竞技、比赛经验,因此无法保证体育运动训练的高效开展,不利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高效互动。

2.2 资源设备与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也导致学生资源过剩,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新生的体育锻炼需要。我国许多高校都存在体育师资和器材匮乏的现象,一些体育学院,因为大多数学生需要体育学习,导致师资短缺,原来的小班化教学直接转化为大班化教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2.3 大学生不能正确定位体育运动

现在很多学生不了解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没有引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学生只知道入学率受到考试成绩的影响最大。许多学校忽视体育学科,甚至一些中学取消了体育课程,将其课时用于其他文化课程。这种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产生错觉,如果在大学里接受文化教育,就不用重视体育。再加上一些学校缺乏体育设施,使学生没有足够的场地进行体育训练,久而久之,最初比较重视体育的学生也会被忽视。

3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同发展途径

3.1 改善教学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课程的教育目的,高校需要完善教学措施。第一,高校要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增加体育器材,完善相应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完整、更安全的体育活动场所。第二,好的教材和体育器材都要有相应的课程,建立更为适宜的体育课程,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学生主观上认同学校的教学理念,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并将体育课程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强化教学效果。第三,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还应改变以健身为目的的学生体育教学手段。例如,积极参加良好培训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应获得学分,以完善学分制激励学生,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最后,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提出改进体育课程的措施,提高培训的效率,并将培训的结果和学生的健康状况作为具体实施的反馈和评价,以适应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学生培训体系。

3.2 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引入

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优势,体现在理论资源相对丰富这一层面。而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则不仅需要保证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拥有正确的理解,同时还需要针对每一名学生在职业发展、个体差异、学习诉求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并保证能够为学生传递系统的体育训练指导。如此一来便需要拥有体育实践竞赛经验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才能够确保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模式的互动教学。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可以采用人才引入机制,如人事代理、购买服务、合作协议等相关手段,将社会上一些退役运动员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岗位当中。这一类人才不仅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并且由于长期从事体育事业,对于运动生理、运动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有着深刻了解。

3.3 全面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一直担任直接指导者的角色,其在教学活动组织和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体来讲,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两者之间,是否能够保持同步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个人专业教学能力高低的影响,对此高校应该主动结合体育教学实情,依托于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做好体育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以此打造更契合本校体育课程教学需求的师资团队。据此,高校在体育课程师资团队打造中,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意识贯穿始终。具体来讲,应该从下述几个视角去打造高校优质体育师资团队:首先,以教学环境吸引教师人才,通过创建优良的体育学习环境,提供运动训练硬件条件,为体育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同时,还应该做好体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改善工作,以此挽留和吸纳更多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其次,充分鼓励本校体育教师投放必要精力用于研发体育教学课题,以此促使其长期提升个人体育教学专业水平。可利用在职培训方法,帮助部分经验丰富但学历较低类教师群体获得对标学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运动训练,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参与运动训练,高校体育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要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把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雪瑜.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动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2):41-42.

[2]李建.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动及实现研究[J].明日风尚,2017(21):211.

[3]吕博.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动模式初探[J].运动,2016(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