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刘俊峰张维山

第一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理工学校  第二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五中学

摘要:随着国家的蓬勃发展,教育也不断的完善,对于教学而言不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要将其中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对于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讲,能够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在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弥补教学的不足,对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尊老爱幼等品德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引言

教学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更能培养其文化素养。文化传承与发展应从基础做起。在教学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富有情趣,让课堂更富文化气息,培养更具文化内蕴的新一代。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对当前教学中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当前阶段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找寻一个合适的传播载体。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模式化、机械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教学缺乏美感与文化性,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改善,就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去,由此一来就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优质的传承,使现代的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中感悟传统文化传达的内容与文化理念,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

2.1对教师素养有更高要求

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心态、文化传统、人文精神、风俗习惯等。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持续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见解,并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并乐于探索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2教材内容整合与重组

教材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古诗词、历史人物故事等内容都涉及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零散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归类,并结合学校师资条件、学习进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规划授课进度和内容,根据教材章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3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措施分析

3.1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应认识到课本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开展统筹性教学活动,一方面落实教学任务与目的,另一方面增长学生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人文思想和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教材中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要素相结合,提高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同时,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获得系统的传统文化。

3.2完善教学体系

在的教学中,融入传统的文化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而且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完成,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比如说,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老师没有融入传统的文化,这也就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身心,不能全方位地进行成长,而一旦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就会变得丰富立体,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更加顺畅,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在彼此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教学成果。而且在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对于学习充满热情,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对传统文化过于守旧的旧思想中,让学生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继承以及发扬下去。

3.3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将课堂内容生动地传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在介绍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讲解屈原的生平和诗词特点,通过生动的影像拉近学生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之间的距离,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再如,对红军长征等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将革命先烈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嚼树根、吃树皮等艰苦条件,以及敌人围追堵截的不利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缅怀先烈,将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精神融入学生的血脉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发挥教育的启发、引导作用。

3.4结合实践活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来自本民族日常劳动和风俗习惯,所以要想使传统文化有机融于教学内容,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做好课堂延伸工作,结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使其相统一,增加课堂的生活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开展教学活动,定期组织郊游活动或者研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灵活使用知识和传统文化。比如,在室外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季节组织学生回忆并回答所学知识中带有季节的诗词或者文章,之后根据当前季节进行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延伸。当遇到竹子时,教师可以介绍竹子的生长习性、特点与价值,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竹子的文学作品和古诗词以及思考竹子意象象征等,像是廉洁等,实现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合理交互。或是对比教学“二十四孝”,结合现代思维分析当下孝顺父母的方式,引导学生使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抑或是组织公益活动,前往养老院等,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内涵等,使学生逐渐可以学以致用。

3.5在传统美德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之所以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之外,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思想的深刻认识,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习惯。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在传统美德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国教材是由相应的教学专家进行编制,所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对于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故事里的人物等都有着详细的介绍,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训练内容来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并且养成良好的品质。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传承着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当深入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做到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主动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丰琴.浅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周刊,2021(31):65-66.

[2]刘方超.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1(30):84-85.

[3]王亚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家长,2021(29):185-186.

[4]朱西安,李甜甜.循“成长”之道、入“高效”之境: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J].知识窗(教师版),2022(08):57-59.

[5]孙俊.浅谈沉浸式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J].语文建设,2021.(10)

[6]周文峰.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