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3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陶  聪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重庆市中毒控制中心)  重庆  400060

摘  要:本文在对中风病进行概述、病理、病机、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医对中风病的分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项目及特色,最后,在总结中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具有降低中风病死亡率、提高康复率和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概述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病因病机

中风病之发病机制有虚、火、痰、风、气、血等论之。根据临床实践发现瘀血阻滞脑络为中风病的病理关键环节。分虚实而论,以虚而言,精虚则精血不充、血少而行迟为瘀,气虚则行血无力而为瘀;以实而言,嗜食肥甘,恣好烟酒,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滞脉络而致痰瘀交夹;或痰生热,热生风,风助火热,燔灼津血而为瘀;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生风生火而致瘀。瘀血内阻脑窍是贯穿中风病始终的基本病机。总之,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瘀血这一主要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肥胖、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还是脑出血等,其病理改变都符合中医瘀血的范畴。《内经》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石学敏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故出现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

3.临床表现

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 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4.诊断

4.1疾病诊断

4.1.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4.1.2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4.2 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4.3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5.中医分型

5.1中经络

    (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2中脏腑

(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证: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证: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证: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6. 项目简介及特色

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痰浊、肝风、瘀血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但是,无论什么病因;无论什么体质均出现共同的临床体征,既喎僻不遂。石学敏院士认为既然有共同的病症表现,必定存在共同的病理机转。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即为广义之,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风病病机中元神脑神。石学敏院士在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中直接定位为:醒脑开窍

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原则是急性期平肝潜阳、镇肝息风;稳定期及后遗症为疏通经络。取穴方面多沿用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 的理论。以取阳经穴为主。而通过大量的临床对比研究和基础实验证实:传统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确实对稳定病情,改善肢体功能有一定疗效。但是,在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改变脑功能等方面作用则不明显。石学敏院士设立的 醒脑开窍 针刺法则以阴经穴为主;督脉穴为主,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石学敏院士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归纳,将多系统、多学科诊疗、 预防、康复方法有机地结合管理,综合、程序化用于中风病的诊疗中,形成了----“ 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更进一步降低了中风病死亡率;提高中风病康复率,为中风病的治疗开辟了更好的治疗途径。

适应症:中风先兆,中风急性期,中风稳定期,中风后遗症期

禁忌症: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择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禁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操作规程及流程:

6.1 基本操作方法

6.1.1选穴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6.1.2 操作手法

内关:直刺13~25mm,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1分钟。

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37mm,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25~37mm,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25mm,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3~25mm,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50~63mm,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25~37mm,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37~50mm,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37~50mm,局部酸胀为度。

6.1.3 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4天为1疗程。

6.2 注意事项

1应用醒脑开窍法前务必要了解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及目前血压情况,对高血压患者慎用或禁用刺法,或在用此法时配合其他方法或酌情配用其他穴位。

2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

3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

4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

5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肤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肤体肌力在。1一3 级者可使之抽动3 次;肢体肌力在3 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6.3 疗效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

疗效判定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症状、证候的变化。

2疾病病情缺损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等。

评估方法

选择不同时间点(入院当天、入院21天)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价。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以及目前常用的NIHSS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

7.总结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弥补了传统针刺法在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改变脑功能等方面作用的不足。更进一步降低了中风病死亡率;提高中风病康复率,为中风病的治疗开辟了更好的治疗途径,提高了临床疗效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霞,王寅.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脑血流状态、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4):121-125.

[2]张福琴,刘围,冉白灵等.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摄食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02):370-372.

[3]利小华,冯祯根,韦莉莉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01):86-89.

[4]金娇娇,田忠惠,潘永清等.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9):59-61.

[5]马亚平. 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期的临床观察[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

[6]康桂峰.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21,27(07):167-168.
作者简介:陶聪(1977.12-),四川青川人,大学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推拿、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