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产后缺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2

中医护理干预对产后缺乳的影响

祁小兰

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    邮编405400

摘要:目的 中医护理干预对产后缺乳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72例的产妇产后缺乳患者对她们进行护理,将她们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产后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利用中医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同时间的护理,最后对两组进行研究的产妇缺乳现象是否好转进行分析调查,进而得出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5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6.9%,二者的护理结果的满意度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明显,比较高效的提高了产妇的产乳量,其护理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对产后缺乳的产妇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方案效果显著,具有比较高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产后缺乳;影响

引言

产后缺乳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产后症状,多发于产后4-7d内,可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能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母乳喂养指导和健康教育乃临床妇产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预防产后缺乳措施,但效果不佳。对此,护士还应采取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对产妇进行干预,以减少其发生产后缺乳的风险。本研究将着重分析中医护理在预防产后缺乳中的干预作用,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产后缺乳产妇中的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36例观察组产妇中,年龄20-35岁,平均(27.3±1.2)岁,其中自然生育的有29例,刨腹产的有7例,平均体重为59.3kg;在对照组中,年龄22-38岁,平均(26.5±1.5)岁,其中自然生育的有26例,刨腹产的有10例。两组的产妇均无任何生育并发症,经过检查,无影响护理的疾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6例,两组产妇的年龄以及所患的其他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理结果无影响。

1.2方法

2组产妇均接受产科分娩前、分娩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中西医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产妇及家属进入医院后,首先恭喜产妇即将做妈妈,将母乳喂养的好处、措施等告知;初产妇由于初为人母,因此普遍会担忧泌乳不足、不会哺乳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后早期泌乳质量,因此责任护士要引导产妇放平心态,开展多形式的产前教育,如示范喂奶姿势、放录像以及乳房护理等。(2)中医护理干预。产后早期按摩乳房穴位有助于促进乳汁分泌。产后24h,体内催乳素尚未达到高峰,乳汁分泌相对较少,通过按摩乳房穴位,能够刺激感觉冲动传导至大脑底部腺垂体,促进催乳素产生,并引起射乳反射,提前分泌乳汁。依照产妇体质分型按摩相应穴位,气血虚弱者,可按摩乳根、膻中、足三里、少泽、乳中;肝郁气滞型可取膻中、内关、乳根、中府、少泽、周荣等穴位。按摩力度以产妇感觉酸胀为宜,按摩时间15~30min,每天2-3次。耳穴埋豆,产后第1天,可取耳穴胸、内分泌及乳腺,耳穴埋豆并按摩,力度以产妇有酸胀感为宜,3-5min/次。(3)中医饮食护理。根据产妇分娩方式在不同时间进食,饮食首先以小米、面汤等为主,之后逐渐向软饭、面食等过度。气血虚弱者可食用母鸡、乳鸽、猪蹄、鳝鱼汤,可在汤内加入当归、党参、黄芪、木通等慢炖,1-2次/天;肝郁气滞产妇,可食用乌鸡、羊心、红糖、蜂蜜等,加柴胡、当归、通草、王不留行籽慢炖,1-2次/天。(4)心理护理。分娩后,产妇体内孕激素、雌激素短时间内快速流失,产妇可出现焦躁不安情绪,而产后疼痛、长期卧床及禁食等可增加焦虑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在分娩后,多与产妇交流,赞扬产妇作为母亲的伟大,分享育婴经验,使产妇感受到新生命带来的喜悦;告知家属关爱产妇,抚慰其心灵,消除其焦虑。新生儿娩出后30min内,脐带处理后,将其放在产妇胸前,持续25min左右的吸允,不仅能够促进乳汁分泌,同时有助于愉悦产妇心情,增进母子亲密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分娩产妇喂养成功率、产后缺乳发生率、乳房充盈度评分、泌乳始动时间,乳房充盈度评分判断标准0分为不出现乳房充盈现象,需要用力进行出乳,2分为乳房稍微充盈,需要挤压进行乳汁的溢出,4分为乳房充盈饱满,轻轻按压溢出乳汁。产妇产后2-3d不能排出乳汁,产妇感觉到乳房不发生充盈,挤压乳汁比较少或者不存在乳汁。

2结果

在对两组的产妇患者进行完为期一个月的护理后,观察组的开始泌乳时间要远远短于对照组开始泌乳的时间,其中泌乳量有所增加得有23例,开始泌乳的有8例,无变化的有5例,满意率为86.9%,对照组患者中,泌乳量有所增加的有12例,开始泌乳的有7例,未出现变化的有13例,满意率为5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产妇之间的其他差距对统计结果并无影响。在进行护理前,两组产妇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小,泌乳均有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以后,应用中医护理干预方式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中医护理干预的护理方式要明显的好于传统常规的护理方式,使用中医护理的产妇喂养成功率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中医护理的效果非常好。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P<0.05),产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研究结果并无影响。

3讨论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品,其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合新生儿的消化能力及生长发育需求,且经济、方便、安全,母乳喂养是保障婴儿健康成长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乳汁乃气血化生,资于冲任,赖于肝气疏泄及调节。所以对产后缺乳产妇实施辨证对症处理至关重要。对气血两虚者宜疏通乳络、补益气血;对肝郁气滞者宜理气通乳、疏肝解郁。气血两虚者表现为乳汁稀薄,乳汁量少和乳房无饱胀感,倦怠无力,面色蜡黄,脉细弱,舌质淡及苔薄白。中医按摩乳根穴、膻中穴、少泽穴可催乳,其中少泽穴为通乳要穴;脾腧穴和足三里穴可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对诸穴按摩,可起显著通乳催乳效果。药膳中的猪蹄、麦冬及当归有养血滋阴之效;通草、桔梗能利气通脉;黄芪、人参行补气之效。全方可补气养血、通畅乳脉及疏经通络,从而增加乳汁分泌。肝郁气滞者表现为乳汁稠浓,分泌量少,情志抑郁,脉弦细,舌质红及苔薄黄。中医按摩选穴中,除了乳根、少泽、膻中可催乳外,太冲及内关有宁心安神和宽胸理气之效。对诸穴按摩,可起显著催乳通乳作用。药膳方中的猪蹄、鲫鱼和当归具有养血滋阴之效;木通和枳壳能消胀理气;柴胡能升举阳气;川芎能行气开郁;漏芦、穿山甲、王不留行具有通经下乳之效;瓜萎可宽胸散结。全方具有通络行乳、健脾下乳之效。

总之,积极采取中医护理方案对产妇进行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产后泌乳,降低产后缺乳发生率,确保母婴身体健康,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顾春芳,李丽娟.中医护理在预防产后缺乳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139-141.

[2]郭红燕.产后缺乳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3):121-122,129.

[3]朱新丽,顾春怡,陶花,等.生育政策调整初期正常初产孕妇预期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9):1044-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