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对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改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火针治疗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对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改善效果

黄刚    吴玲露

鄂州市中医医院  湖北鄂州   436000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对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100例,均为本院确诊的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在2022年3月—2023年2月期间。随机进行分组,50例进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50例进入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火针治疗。横向和纵向对比可反映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减少,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增加,对比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两组中,观察组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更少,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更多,P<0.05。结论:火针治疗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对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改善效果明确。

[关键词]火针;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尿失禁

卒中患者可因为支配膀胱功能的神经发生损伤而导致膀胱的储存、排空功能发生异常,引发神经源性膀胱[1]。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可能因为尿潴留而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异常等严重的后果[2]。此外,由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时会不自觉地用力,因此会增加腹内压,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卒中复发的几率增加[3]。中医疗法对于卒中后各项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使用火针治疗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对患者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改善效果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研究对象100例,均为本院确诊的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在2022年3月—2023年2月期间。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确诊病情,中医分型正确。2)卒中后恢复期。3)认知功能和意识状态正常。4)存在尿潴留和尿失禁症状。5)愿意参加。排除标准:1)其他引起尿潴留及尿失禁的因素。2)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3)精神疾病。4)药物依赖。5)火针治疗禁忌。随机进行分组,50例进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50例进入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火针治疗。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9~76岁、平均(66.89±4.33)岁,卒中类型脑梗死40例、脑出血1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77岁、平均(66.93±4.30)岁,卒中类型脑梗死39例、脑出血11例。以上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治疗:常规实施卒中后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功能训练、调节血脂等治疗。同时进行盆底肌锻炼和间歇导尿。连续治疗4周。火针治疗:治疗前让患者将膀胱尽量排空,以仰卧位实施治疗,对中极穴、关元穴、三阴交穴予以暴露并消毒皮肤。将火针以酒精灯烧红,对上述穴位快速进针,点刺,刺入深度为0.2~0.3寸,再迅速拔出。对针刺部位使用棉签少量涂抹万花油并按压。若治疗区域内存在轻度烫伤的情况,可使用外用的烫伤膏。治疗后24h内上述穴位不可沾水或搔抓。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对可反映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尿潴留和尿失禁的情况相近,相关指标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减少,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增加,对比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两组中,观察组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更少,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更多,P<0.05。表1。

表1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改善情况(x±s)

组别

残余尿量(ml)

t

P

膀胱容量(ml)

t

P

排尿次数(次/d)

t

P

尿失禁次数(次/d)

t

P

单次排尿量(ml)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50)

183.36±30.57

82.23±25.64

17.923

<0.001

237.69±40.15

333.16±50.52

10.461

<0.001

11.22±4.10

8.25±2.05

4.581

<0.001

6.06±2.02

2.07±0.69

13.217

<0.001

168.86±22.37

271.23±76.94

9.034

<0.001

观察组(n=50)

183.24±30.29

66.28±26.21

20.647

<0.001

239.86±41.01

372.17±52.10

14.110

<0.001

11.34±4.21

5.22±1.46

9.712

<0.001

6.08±2.10

1.03±0.52

16.506

<0.001

167.93±21.92

403.71±81.67

19.716

<0.001

t

0.020

3.076

0.267

3.801

0.144

8.513

0.049

8.511

0.210

8.349

P

0.984

0.003

0.790

<0.001

0.885

<0.001

0.961

<0.001

0.834

<0.001

3讨论

卒中在老年人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可因为神经功能受损而发生对应功能的多种类型并发症。神经源性膀胱属于卒中后并发症的一种,此外脊髓损伤等也可导致其发生[4]。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可导致患者发生尿潴留,造成身体上的痛苦,而尿失禁的症状给患者的自尊心也造成了打击,该病还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影响,引发肾衰竭等严重后果。临床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进行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改善,并配合盆底肌锻炼和间歇导尿。但这些方法受到患者依从性等因素的影响,临床效果常常达不到预期。近几年,在卒中后并发症的治疗当中,中医疗法逐渐受到临床青睐[5]。从中医角度来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属于瘾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膀胱气化不利,临床常见肾阳虚型。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本研究中选取的三处穴位与膀胱功能、尿液生成等具有一定的联系,针刺后可温补肾阳、升清降浊、恢复水液代谢[6]。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火针能够对局部组织造成刺激,诱导生长因子等物质的产生,进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恢复神经功能。

本研究中通过对比两组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单次排尿量,证实火针治疗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对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改善效果明确。

参考文献

[1]吴志建,柯秋平.针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6):2843-2845.

[2]李航,冯梦卉.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对患者24h尿失禁次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2,8(2):74-76.

[3]凌艳,黄晓林,陈伟.督脉灸联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11):169-172.

[4]曹彩云,黄伟添,周信杰.针刺八髎穴联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1):1918-1919.

[5]曾子妹,郭振兴.经皮穴位电刺激,八正散加减汤剂结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6):30-32.

[6]陈琼君,梁家彬,蔡伟彬,等.火针治疗肾阳虚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4):82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