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诠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诠释

王一帆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关系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发展要始终做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蕴含丰富价值,推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模式,产学研结合,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高等教育 乡村振兴 价值蕴含 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乡村振兴关系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因具有的教育功能定位和资源储备优势,可以发挥促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实施好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是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体现,高等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科技动力、文化活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价值蕴含

1.1高等教育和乡村振兴在本质上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乡村振兴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大课堂,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各高校鼓励学生从校园走进乡村,学以致用,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充分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相关情况。通过实践工作培育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和“强农兴农”的才干。此外,各高校还注重将乡村振兴实践涌现的感人事迹、先进典型、特色案例等宝贵素材转变为思政课堂的特色教学内容,以专题课、主题宣讲等多种形式开设了一系列的国情育人课程,极大地丰富了高等学校育人内容与形式,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在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上同频共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

1.2高等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高等教育多维助力农民素质提升,是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的又一体现。无教育则无人才,无人才则振兴难。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持,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从教育属性来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加强道德修养、传播科学文化、强化知识技能等途径,破解乡村发展人才瓶颈,阻断贫困待机传递,为实现全方位、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化的庞大战略工程,是一个关于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各领域的全面振兴,其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整体而言,高等教育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注重人力资本开发,为乡村振兴培育了大批多元化高素质人才。

1.3高等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源动力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动力。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之一,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高等学校围绕农业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科研工作,创新学科专业设置,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农业科学及其学科知识的发展。于此同时,高等教育与乡村产业结构、关键技术攻关及农业科技创新直接相关,有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推进校地、校所、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模式,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由政策做保障,高校主动投入,整合资源,发挥学科优势,推动产教用结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4高等教育通过践行文化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振兴包括“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丰富乡村文化产品、倡导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等”,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而高等教育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据了解,高等学校在乡村社会风气改善、乡村治理模式优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以及乡村文化传统传承等方面均开展了积极行动,如山东大学在山东省组织建设9000余个乡村儒学讲堂;2018年浙江发起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乡村文化振兴典型。多年来,高等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乡村的文化振兴工作,积极引领乡村社会文明,使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2.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乡村的路径探究

2.1 立足自身属性,挖掘特色模式振兴

高校在探索扶贫模式的过程中,要立足自身所长,找准自身定位,应因地制宜的根据地方农业特色、区域内高校优势、乡村振兴发展进程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个性化模式,切忌全盘照搬和盲目借鉴,不顾地方实际,从而导致吸收困难。综合性院校及理工科院校或师范性质的院校更应该着眼于本校所开办的特色专业,从所建立的特色实践站和实践基地着手思考,将教学锻炼与惠及所在区域的发展联合思考,通过建立一批特色基站、培养和选配一批优秀人才、定期顶岗锻炼等方式加强校地联系,共同发展和探讨逐步形成地区发展特色模式,借助双方之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将乡村振兴措施落实到位。农业高校应发挥自身所长,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输送、地方农业培训上发挥优势。

2.2 保证人才输出,发挥整体力量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应从人才支撑角度入手,鼓励更多师生深人乡村、扎根乡村。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责无旁贷,应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承担起更大担当与使命。应结合乡村人力资本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原因,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在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中发挥助力作用,以产业助力带动人力资本规模形成,以教育培训促进人力资本素质提升,以创新人才培养结补充结构性紧缺,以助力乡村环境整体改善促进人力资本回乡。高校要切实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地方乡村发展需求,深入探索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做到目标与需求契合、长期与短期结合、“输血”与“造血”融合,并加强与政府、企业、地方多方协同创新服务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3.3 探索结合实践,产学研深度融合

探索结合实践,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提倡“产学研”结合,实现生产、教学、科研等三者契合,实现产业、教育、农村的跨界融合。通过“产学研”融合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培育机制,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维实现企业、政府、高校和农民的利益共享,发挥农村高等教育的内在优势。农村高等教育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并非只是培养专门的研究型人才,更多是培养能够走上实践岗位,成为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现代化农业人才。这就要求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结合当地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保障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高等学校在乡村振兴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在产业、生态、科技、教育、人才、组织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即是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也是新时代高校对于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只有全面深入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价值蕴含,为高等教育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设计科学可行的实践路径,才能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JGJX2022D79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吉林振兴组织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