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从建筑规制看古代礼制思想

曾庆鹏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思想上。不同于西式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是以木材为主,同时在建筑思想中充满了等级秩序的观念。由于木材易燃、易腐、易虫蛀等弊端,故而很难长时期保存,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建筑实体是可视的,但贯穿着等级秩序的建筑思想是形而上的。虽然古籍对明清以前的建筑也有大量记载,但仅有史料却没有实物亲视,鉴于此,故本文以明清时建筑为主要载体,围绕礼制思想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礼制;思想;

礼,即礼仪,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礼的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这规范着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家语》载:“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推崇备至。礼对中国既往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玄学兴盛的魏晋之际为例,便可看出礼教思想产生千年后的影响力。“都人士女,服习礼教”“江表虽远,密迩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余载矣。”上述两则史料均出自魏晋之际玄学兴盛之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蔑视礼教,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尽管玄学兴盛,但仍无法撼动礼的地位。

礼在建筑上的体现

礼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在建筑上尤为明显。在礼的规范下,建筑的规模、色彩、装饰脊兽甚至屋顶样式都有严格限制。上至城郭、宗庙、宫室、府衙、门阙、屋顶形式、建筑规格, 下到斗拱、照壁、门当、雀替、装饰色彩等, 只有在不违礼制的前提下,才被允许体现在建筑实体上。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通过屋顶的形式便有所体现。不同形式的屋顶其应用场景亦不相同,如:攒尖顶,多应用于亭台楼阁,以供观赏;硬山顶,多应用于北方民居,以供居住;悬山顶,多应用于南方民居;歇山顶,多应用于宫殿、坛庙等场所;庑殿顶,多应用于宫殿正殿以及各地文庙。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管是建筑工艺、美学美感还是封建等级观念都达到了顶峰。以屋顶划分中国古代建筑规制,则以庑殿顶中的重檐庑殿顶规制最高。

太和殿与皇帝即位

故宫三大殿即太和殿(明代称奉天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中仅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等级规制最高。这就使得太和殿(奉天殿)不同于其它宫殿,在用途上赋予了其独特的象征等级和皇权至上的意义。《明实录》记载:丁亥,以大祀礼成,帝御奉天殿大宴文武羣臣及四夷朝使,以即位改元。土木之变后,朱祁钰被推上皇位稳定局势。就礼法而言,他非嫡非长,因此即位的仪式格外重要。《明实录》中对朱祁钰的即位改元并未多费笔墨,其中帝御奉天殿交代了朱祁钰的即位地点。作为古代建筑规格最高的太和殿(奉天殿),象征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新皇即位选择此处也就说得通了。南宫复辟,朱祁镇再度登极在即位地点上与朱祁钰一样将奉天殿作为即位地点。两位皇帝,均将奉天殿(太和殿)作为即位地点,并被载入史册,这与奉天殿(太和殿)难以逾越的建筑规格有密切联系。

关于皇帝即位地点的选择,不仅在明代如此,清代也是如此。《清史稿》载:己亥,上即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高宗御太和殿,授玺。上即位,尊高宗为太上皇帝,训政。在古代,皇帝即位是大事,代表着国家新政的建立,因而皇帝即位乃是关乎国家社稷的第一要事,其即位地点的选择也会受此影响。太和殿作为规制最高的建筑,被选作为新皇即位的场所也就理所当然了。这是礼制思想在建筑上反映的一个方面,统治者在建筑上宣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臣民的建筑规制

礼不仅体现在宣示皇权的建筑规制上,也规范了臣民的规制。譬如在亲王和郡王府邸规制上,就有天壤之别。史籍记载:亲王府制。洪武四年定,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基高六尺九寸......饰以靑绿点金,廊房饰以靑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七年定亲王所居殿,前曰承运,中曰圜殿,后曰存心。明代亲王府规模宏大,规格甚高,但在屋顶瓦片颜色上不许用黄色琉璃瓦,只能用青色琉璃瓦,这是给予亲王崇高地位但又令其不得逾越皇权的表现。亲王府与皇城相比,在布局规格上十分相似,明代亲王府也设有三大殿,但尺寸上相比紫禁城有所缩减。

明代除亲王外,还有郡王。但郡王府制要逊于亲王府制。郡王府制。天顺四年定。门楼、厅厢、厨库、米仓等,共数十间而已。明代郡王府制下郡王府门楼、厅厢、厨库、米仓仅数十间而已,与亲王府规制相差甚远。中国古代建筑不同于西式建筑。伴随着中国礼制思想的传承,中国古代建筑亦深受此影响,其突出的一个表现便是其等级观念。中国封建社会是充满了礼制等级次序的社会,建筑规格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方式之一。

庶民居舍同样要受到礼制的制约。庶民居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及用斗拱彩绘,近来务为高大且过粉饰,除已造不动,自今仍违式者,罪之,官毁入官。明代对庶民居舍结构大小做出限制,用于装饰的彩绘甚至承重的斗拱均不许庶民使用。而亲王勋贵的府邸,不管是在规模还是装饰上,都体现了远超庶民又不逾越皇权的形态。在礼制规范下,任何人不得越制。这种涉及居住的极端专制不仅存在于明清时期,唐代也是如此。

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六品七品已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于令有违者,杖一百。

尽管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但在礼制影响下,不同品级官员的房舍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若有违令者便会受到杖责。由此可见,对建筑的规格及装饰点缀的限制不是明清时期所独有的。

结语

礼制精神所讲求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观念划分了不同等级的居室规范,任何人不得僭越。在这套规范下,建筑的规模、色彩、装饰脊兽甚至屋顶样式都有严格限制。由于礼制的影响,使得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更多的是其精神内涵而非实用价值,故而中国古建筑的形式呈现出固定化、程序化、呆板化,因为在礼制规范下没人敢去逾越,这一点可以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建筑的外观、材料、以及布局都是一脉相承而来看出。而到了近代中国建筑在外观、材料、布局等方面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佐证上述观点。

参考文献

[1](汉)刘向.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20.

[3](晋)葛洪.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明)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清)伊桑阿.大清会典[M].北京:凤凰出版社,2016.

[10](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高步瀛.魏晋文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