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褚庆升

身份证号码:370403198302094112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人才培养备受关注。为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该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角度出发,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需求、能力要素和课程设置;改进课程大纲和教学设计,引导企业和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技术应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大批善于用新思维、新思路和新办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更是面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如何更好地培养适用于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一些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对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处理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不断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概述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新余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制定了材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在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智能制造、机械装备、轨道交通及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领域从事3D打印产品设计、3D打印技术应用、工艺与模具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江西和新余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过程

2.1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新疆煤炭、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行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备机电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操作与运行、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定位为矿山机电方向。

2.2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结合专业方向,确定12条毕业要求,进一步明确对自然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要求,详细说明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

2.3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材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按照“强素养、厚基础、重实践、突对接”的创新理念,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四大类。通识教育平台主要是“强素养”,侧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大模块。其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沐浴经典、大学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落实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主要是“厚基础”,侧重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本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重实践”,包含独立实验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综合素质实践三大模块,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此外,材控专业认真贯彻新工科建设要求,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江西“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原先模具设计制造方向的基础上,开设了3D打印技术方向,增设了3D打印技术与应用、3D打印成型材料、金属3D打印技术等3D打印类课程,并建有人社部认定的3D打印造型师能力认定实训基地,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即所谓的“突对接”。

3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3.1实践教学层次结构:“三个层次”

将材控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培养层次。该层次通过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上机实操训练等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培养层次。该层次通过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化专业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是综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层次。该层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个层次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分层递进,循序渐进。

3.2实践教学组成环节:“三大模块”

按照“三个层次”结构理论,构建了由独立实验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综合素质实践三大模块组成的,全学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模块的独立实验课程属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专业课的课内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CAD二维设计、机械产品三维设计等。第二模块的集中实践环节属于专业技能培养层次(第二层次),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三模块的综合素质实践是综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层次(第三层次),包括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四个子模块。综合素质实践模块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巩固、超越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

3.3实践教学平台保障:“四类平台”

根据不同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了四类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第一类平台即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包括三维建模、3D打印技术、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实验室,还建有3D打印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新余学院跨学科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第二类平台即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以开放实验室为主体,如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机械制造培训室、学生党员活动室等开放实验室。第三类平台即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如材控专业与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践、实习、就业基地。第四类平台即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等。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实践教学视频,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仿真实验等。

结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角度出发,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改进和教学设计的优化,论述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将企业及技术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了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而实现五育并举,对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63(4):19-23.

[2]马英红.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大工程”[J].山东教育,2021,43(3):11-13.

[3]郭锐,李永涛,袁晓明,等.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J].教师,2021,3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