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4
/ 2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研究

刘磊

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意义极大,可以提高水质,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功能,减少水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加强河道的排涝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以改善河道景观,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和吸引力;还可以有效利用城市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一些具备河道条件的城市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河道的综合治理,但治理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所以有必要分析治理的优化、强化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有效方法

引言

城市河道污染是指在城市流域内,由于各种人类活动和城市排放等原因导致河道水质受到污染的现象。主要的污染来源如下:一是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生产中的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二是市区排水系统,城市的雨水排水、生活废水和污水处理厂的排放,都会将各种污染物质排入河道。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农田施肥和农药使用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通过径流进入河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或污染。四是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堆放场、建筑工地等的固体废弃物会由于风雨冲刷或直接倾倒导致污染。五是生态破坏,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开发和河道整治等过程中,破坏了自然河道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河道水质污染问题。对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有效进行河道综合治理工作。

一、城市河道现存问题

(一)防洪排涝能力不足

受历史遗留问题、管理缺失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城市河道沿线存在严重的私搭乱建和违法占用堤防等情况,导致堤防安全、完整遭到了破坏,防洪标准也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一些城市河道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导致淤积问题越来越严重,减少了过水断面,也无法顺畅的进行排水,而这会进一步降低其防洪排涝能力,安全隐患巨大。

(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在城市化脚步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开始骤增,随之增多的生活污水,由于缺少健全的污水回收处理体系,所以难以全面收集、处理污水。此时,城市周围工厂、企业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会不处理或不彻底处理生产中的污水就直接向河道中排入。另外,一些区域雨污不分,存在严重的混流现象[1]。受到上述因素影响,污染了河道,也恶化了水质,更是破坏了生态环境,民众身体健康、城市形象也遭受着极大的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开始面临制约。

(三)景观观赏性差

以往河道治理管理中,因为对防涝泄洪作用过于强调,导致其具备的生态、景观等功能遭到忽视。大部分河道多以混凝土的垂直护岸、河道衬底等形式为主,过于单一的视觉空间,加上较差的植被覆盖率,导致河道景观观赏度不够,同时,因为日常管理相对缺失,所以河道生机、活力逐渐丧失,导致城市形象遭到破坏,沿河居民生活条件也大大降低。

(四)河道管理缺失

河道治理中,评价治理效果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建管能力。但从现阶段有关河道治理部门情况来看,重建轻管的现象十分普遍。受这一因素影响,河道治理方面开始有治理-恶化-再治理这一循环重复建设问题出现,导致政府大量资金随之耗费。从该方面来看,河道治理中,一个痛点问题就是严重缺少健全后续管维方面的规章制度。

二、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

(一)综合规划

在规划城市河道的过程中,要注意城市发展近期、远景目标的综合考量,尤其是要以治污、饮水、绿化这一总体思路为立足点,将总体要求确定好,即治污是核心、饮水是重点、生态是关键,从而将截污治污、河道治理、生态景观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全面落实,以保障喝畅、水清、生态等建设目标的良好实现。在规划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河道自然资源、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保障集城市防洪、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为一体化的综合性工程有效建设而成,使城市之中集自然、生态、亲水、人文等为一体的绿色长廊打造目标有效实现。

(二)科学设计

首先,全面截污。截污治污在河道水质的优化、改善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主要是指将污染源切断,通过排污和排雨管网的健全构建,使完整且有效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之后集中收集并输送、处理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等。只有在治理足够彻底、截污足够全面、有效分离雨污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污水进管、清水进河这一目标的实现。这种情况下,河道的清澈才可以长久保持下去。

其次,疏浚清淤。河道治理工作推进的过程中,要以国家规定为依据,以不同河段为参照,采用针对性、差异化的防洪标准,从而分别设计城建区、城规区等河段,清理河道沉积淤泥的同时,达到清黑除臭和水流通道畅通目的,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实际需求得到充分满足[2]

再次,强化生态。在综合治理城市河道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理念的全方位贯彻,其中河道两岸可整合水体、土壤,基于生态护岸的应用,进行生态建设;也要与渗、滞、蓄等一系列措施相配合,就地消纳、利用大多数的降雨。比如可就人工湿地进行建设,达到对雨水的吸纳目的的同时,也利于对局部污水的净化;也可就微地形进行塑造,借此对雨水进行滞留,使“海绵城市”有效建设而成。

另外,注重景观。设计环节,要注意地域、历史、城市特色等文化传承的充分考虑,尤其是要以现代城市建设先进理念为参照依据,将生态、文化、美丽的景观带积极打造出来,使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改善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品位的提高。此时,滨水景观所具备的商业价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

最后,保持水量。综合治理城市河道环节不容忽视的一个工程就是引水蓄水,该工程进行中要注意周围水库及湖泊引水的综合考量,同时也要关注再生水的充分利用,从而立足再生水这一轴线,将生态补水体系有效构建而成,借此有效向河道方面补水。

(三)全面建设

河道整治要全面的开展,即干支流、上下游应全方位进行,要侧重于控源截污和清理垃圾、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来进行全面治理。其中强化控源截污是关键所在。治理河道的前期,要全方位调查沿河排污口,将其数量、分布位置、排水性质等弄清,达到对症下药目的,并将可行性的整治措施制定出来。整治中,要将原排污口向污水管网方面接入,从而借助污水处理厂收集全部的污水,同时要整治、保留入河雨水口,以保障雨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能够向河道方面涌入,达到有效补充水源的目的。

(四)长效管理

第一,定边划界。将河道、保护区两方面的范围明确好。第二,管理组织的健全与管理设施的配备。要注意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方面经费的测算,之后以工程类别、管理任务等为依据,将管理、维护队伍积极组建起来。在此基础上,要遵循分区、分河、分段原则,进行责任的划分与责任目标的制定,以保障全面巡查、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三,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采用整合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将长效化运行机制构建起来[3]。第四,在执法上进行强化,依法严肃查处对河道设施的破坏行为、对河道环境的污染行为、对河道安全的危害行为等,也要借助新闻媒体来进行曝光。第五,就河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大力的宣传,使全社会对河道生态环境主动、自觉维护的意识逐步增强,从而动员群众参与、监督管理。

三、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之下,也使得城市河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所以关于综合治理的分析、探讨也显得越发重视。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措施,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英,吕秀玮.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6(11):180.

[2]孙丹丹.对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4,34(6).

[3]唐意,王珂,丁静召.对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