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三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4
/ 2

“全面三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研究

冶存梅

中共海北州委党校  青海 810299

摘要】我国生育政策从计划生育全面三孩发生重大变化,目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全面三孩政策实施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增长,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生育率偏低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就要全面了解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情况,找出突破口,从而提高人口增长,保障社会有序运行。

关键词:国家政策、影响因素、实践路径

人口是国力的根本,人口规模优势也是各个国家最核心的优势之一,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十分注重人口和生育问题。人口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它与社会经济发展要相适宜,过多或过少的人口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我国实行了从开放二孩全面三孩的政策转变,目的就是优化人口结构,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但根据数据显示,生育政策并没有出现预想的生育结果,同时呈现出结婚率逐年降低,而离婚率逐年提升,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深刻剖析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一、国家的生育政策及效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为了摸清我国的人口基数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后总人口为 60266 万人,比当初预估的人数多了很多,这时党中央看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所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节制生育。但依然出现生育高峰、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根据资料显示:1962-1970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保持了年均36.74和27.57的高增长状态,人口规模也从1962年6.72亿人增加到1970年8.29亿人。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矛盾逐渐突显出来,过多的人口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严重的挑战。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生育政策,197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一次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从1980年以后,我国实行严格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但由于之前人数增长过快,整体人口基数较大,所以,总人数从1979年的9.75亿人到1989年的11.11亿人。随着计划生育的持续深入,资料显示:从1990年以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2010年的11.9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39下降到4.79使得我国的人口保持在合理的增长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大口大幅增加,使得我国过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出现了未富先老的局面。面对这种现状,我国政府积极调整人口政策,优化生育补助,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开始实施,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21年全面放开三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有了一定的增长,但生育水平依然维持在较低的状态,随后三孩政策实施,出生人口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二、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因素

(一)微观影响因素

1.受教育程度。根据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意愿生育数量越少,意愿生育性别偏好越不明显。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多人有机会进入更高学府深造,受到了良好地教育,同时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一是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选择不婚,更别谈生育问题。即便是结婚,部分人选择丁克二是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质量问题,如果家庭的经济收入无法支持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那她会选择优生少生,所以文化程度越高,生育数量越少。

2.结婚年龄。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中可以看出,结婚登记和结婚率相比往年有所下降,且这也是近36年来最低的一次,首次低于800万对,超30岁结婚人群占比近半。一是婚恋观发生变化,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太早进入婚姻,结婚也并非是人生的必选项。部分人群结婚年龄偏大,那相应的生育时间推后,引发一系列后续反映,如出现生育危险系数、大龄产妇等等影响生育的问题,导致生育的孩子数相对减少。二是整体生育年龄延迟。比起过去,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女性的结婚年龄推迟,导致响应的生育年龄延后。

3.生育理念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整个社会的生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提倡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大多数家庭都会想方设法多生育子女。现如今,人们思想发生变化,生男生女都一样,同时人们更加注重子女的质量,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生育不是个必选题,而是是个选择题。

(二)宏观影响因素

1.现代化水平。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使得社会理想生育子女数减少。受城市文明影响越深,对其固有的观念就冲击越大,原有的生育意愿就越容易改变。我们看到很多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生育率很低,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出生率处于负增长中,所以,生育率降低也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问题。

2.经济压力。虽说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离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受高房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成本等各个方面的经济压力,生育意愿与生育子女的多少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高房价,很多家庭为拥有一套房子而贷款,多半的工资用于还款,那孩子的教育成本短缺,即便三孩政策放开,并没有较强的生育意愿,这些原因使得人们的生育意愿没有紧跟政策的调整而做出较大改变。

3.生育政策。我国政府根据实际调整生育政策,出台很多有利于促进生育的政策,但生育率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女性就业问题,一方面因考虑到女性生育情况,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或区别对待,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生育意味着就要暂时放弃工作。再比如托养问题,现实中很多女性愿意多生孩子,可后续的托养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父母康健,那父母帮忙带,如果父母不在或身体欠佳,那上班后的孩子托养没办法解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姆工资高且不放心,导致生育意愿不强。

三、实现路径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比起过去,人们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比起发达国家,我国人们的收入还是偏低,又受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人的生计问题受到严重的挑战。关键在于经济收入的增加,一是合理调整房价,不再让高房价成为影响生育的首要原因,让大多数人能够住的起房子。二是强化就业,让大家能够满足生存需要,尤其是保障女性的就业权利,只要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才会考虑生育问题。

(二)加大生育文化和理念的宣传。生孩子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的战略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生育的重要性。现如今,很多影视剧为剧情效果增加一些结婚恐慌、生育恐慌的桥段,所以在大众平台、电视平台方面多宣传生育正面文化,减少大众的恐婚恐育心理。

(三)强化适龄女性的生育权益保障。女性承担着生育与抚养的重担,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得到歧视、区别对待,尤其是离婚时,由于没有工作得不到孩子抚养权,特别影响生育意愿,所以,在生育权益保障方面,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各方面增加社会保障,减轻妇女生育负担,让有生育意愿的适龄群体生得起,养得好

(四)加快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很多人有生育意愿,也想多子多福,但孩子照料问题无法解决,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拿得起工作却陪不了孩子,所以政府将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难、托育费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