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视野下高校法学教育职业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时代视野下高校法学教育职业化研究

钟明月,刘佳俊

河北外国语学院051130

摘要:通过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对法学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探讨。本文提出了促进高校法学教育职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这些策略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实践教学,加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等。通过这些努力,本文期望为新时代高校法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职业化;法学教育;高校

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高校法学教育所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然而,新时代高校法学教育的职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校法学教育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法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亟待改善,要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

一、新时代对法学人才的需求

(一)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

当下,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法学人才必不可少的,此外,法学人才也应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更新法律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法律的不断变化。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这些都需要法律人才及时的掌握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二)跨学科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增加,法学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与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例如,他们需要了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政治学的相关政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在法律实践中综合运用。现在各高校除传统的法学专业外,也增加了法律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学科,比如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虽然是法学本科的专业,但确偏向于国际法方向的专业。在国际经贸规则的专业建设中,除了传统的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外,也大量融入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将经济法等学科知识融入到法律之中。

(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新时代对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在国际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流本身的复杂性,需要跳出固有的传统的思维,这就提高了法学人才建设本身的难度。

(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法学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1]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解决跨国法律问题。当前我国的涉外法律人才严重不足,建设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法律人才迫不及待,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和培育涉外法律人才,这就需要法学人才在掌握我国的法律基础理论的同时大量储备国际法律相关理论。

二、高校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一)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高校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在考核的过程中多采取实践考试的考核模式。

(二)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调整

高校法学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增设与新时代相关的学科和课程,如互联网法、知识产权法等。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多融入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如证据实务类课程,包括:将真实案件的卷宗融入到课堂之中,组织学生对真实卷宗进行阅卷、制作证据清单、学习组卷、并且锻炼学生通过证据还原案件真实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辩论的能力。同时,应关注法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把控

高校法学教育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大力推广“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大力引进律所、企业、政府部门的副高级别以上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可以由他们担任实践课的老师,打造一批以自有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法律教学团队。同时,通过定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四)与社会机构合作和实习实训机会

提供高校法学教育应积极与法律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通过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法律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大力建设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寻求不同类型的实习实践单位,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可以让部分实践课程迁移到实践单位进行,让学生置身其中,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获得职业认同感。

三、培养具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2]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法学教师是培养法学人才的重要力量。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其研究能力和影响力。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法学人才从事高校教育工作。要应对挑战,高校应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际案例分析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际案例分析,高校法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程设置,结合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法律实践,注重实用性与前瞻性。除了传授法律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在不同领域和行业都能发挥作用的能力。

(三)提供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支持高校法学教育应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支持,如培训课程、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高校法学教育的支持和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法学教育工作。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合作,共同推动法学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高校应积极与国外知名法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引进优秀的国际法学教育资源,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法学人才。

四、结论

高校法学教育的职业化需求是适应新时代对法学人才的要求的必然选择。通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具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推动法学教育的发展。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与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推动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提供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支持,以培养出具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凤:《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特征分析和建设实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7期。

[2]潘晓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中外企业家》,2014年26期。

本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新时代视野下高校法学教育职业化研究》(课题编号:HWJG2022116)的最终研究成果。

钟明月(1995—),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法学硕士,河北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学。

杂志邮寄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红旗北大街1218号,河北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邮编:050091

电话:1882210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