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区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存在问题及实现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4

 历下区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存在问题及实现路径研究

杜颖,张银银,谭晓宇[1]

山东中全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地区竞争格局,谁找到科技创新突破口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科技型企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微观主体,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历下区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与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历下区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1 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正在重塑地区竞争格局,谁寻找到科技创新突破口,谁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例如,合肥探索打造“科创+产业+资本”发展路径,带动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杭州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两倍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郑州积极推进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成功签约上汽集团、超聚变等领军项目。实践证明,在科技革命面前“无问西东”,谁抢占了科技高地,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相比之下,济南市历下区产业结构以服务性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济开始陷入大而不强、后劲乏力的发展困局,急需增添经济发展新活力。

科技型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主力”,是社会进步、产业转型、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引领历下区产业发展、助力历下区建设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的生力军。

2 历下区科技型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历下区坚持创新驱动,积极落实《山东省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文件,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历下区科技型企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科技型企业数量增幅较快。2021年,历下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各级“专精特新”、瞪羚、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总量稳居全市前列;2022年,历下区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21家,在全市排名第二。

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同比增长2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0.8%,6家企业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14家企业人才获得市级人才计划,16项产品入选省首版次高端软件,12项产品入选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4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决赛。

科创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历下区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济南(历下)国际人才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10余个以院士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泉城产业领军人才为主的高层次人才项目以及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园引入了百度、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明湖信创产业园与华为达成合作共建三个创新中心;赛伯乐绿科创新创业平台入孵企业达到60多家与山东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挂牌设立山东大学实习教学基地、山东大学校友青年俱乐部创新创业基地。

科技交流与合作再上新台阶。区政府搭台,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2021年,引进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10余个高水平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历下区落地,共建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5家。通过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挂牌成交技术转移项目226宗,成交金额总计6.5亿元。

3 历下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历下区科技型企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仍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3.1 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后续发展潜力不足

当前,历下区已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工业和建筑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0.7:79.3,但历下区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房地产(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37.77%)和金融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20.53%)是历下区服务业增长的两大支柱行业,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中介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2.78%;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0.6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7%,增速和占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6%、54.7%)。

从科技型企业来看,在总量、质量、龙头骨干企业上仍存在不足。2021年,历下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仅占全市的11.3%,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科技型龙头骨干企业相对较少,高新技术产业中营收超十亿元以上企业偏少。科技型企业数量和龙头骨干企业的不足,导致历下区行业集聚性不够,拳头产品少且带动性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

3.2 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企业集聚地科技推动作用不明显,创新创业载体支撑作用未充分发挥

历下区现有齐鲁科技金融大厦、中银广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际人才创新中心、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园区,虽已建成一段时间,但企业实际入驻率尚未达到100%,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经调研分析,主要原因有:

一是产业配套不完善。不少园区定位为招引头部企业,一方面入驻条件限制较多,引进机制缺乏灵活性,很多优质配套企业受限无法入驻,“头部企业不愿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不去”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园区在引进项目时未充分考虑企业间的上下游产业关系,导致项目大多衔接不力、运行不畅,创新成果并不显著或者无法在历下区落地转化。

二是专业化服务有待提升。园区在建成之时会通过租金、税收、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企业入驻,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无法针对初期、中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持续性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限制,园区在实际运行时有些支持政策和补助资金无法落地流于形式,导致企业从园区搬离。

楼宇经济正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产业”,靠载体建设带动产业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与之前“白纸上绘蓝图、平地起高楼”的改革探索相比,高楼林立之下,如何做好存量文章,是历下区面临的新考验、新课题。

3.3 创新体系不健全,企业创新活力后劲不足

2021年济南市获发明专利最多的30个单位机构中,历下区企业无一上榜。2022年历下区获得济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项目仅占全市的8.6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发展质效不高,历下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提高17.7%,但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上升163.2%。经调研分析,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研发投入偏低。当前历下区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自身经营利润难以满足研发投入需求,而金融机构对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时更看重实物抵押,历下区科技投资基金、专业科技保险、科技种子基金偏少,导致很多创新项目得不到投资机构青睐。2020年,历下区研发投入约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3%,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中有研发投入的仅19家,占比43.2%。

二是企业家创新动力不强。创新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有些企业家存在小富即安、求稳怕冒风险等观念,不愿意对创新投入过多精力,更不愿承担创新失败的。这造成企业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追求短期效益,对于有长远创新潜力的项目缺少持久的投资热情。

三是高水平人才短缺。经调研发现,许多科技型企业都将人才不足列入了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招才引智政策不健全。目前历下区施行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时间较早,支持措施上无法完全满足当前高端人才引进需求,并且缺少针对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门性政策。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政策不健全。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产教融合扶持政策,虽然历下区内建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但在产学研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时缺少对企业现有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企业自主认定人才职称制度宣传落实不到位。

4 先进地区经验与主要做法

纵观国内创新创业活跃、创新成果显著的地区,如上海、深圳、杭州等,无不从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生态链构建、创新机制改革、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推陈出新。为历下区更好实现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发展高地,现总结先进地区经验及主要做法如下:

4.1 持续赋能科研平台,鼓励技术原始创新,打造创新策源地

上海浦东新区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孵化基地的建设,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强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深圳南山区参与央地协同攻关,主动谋划市区联动支持,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引导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等世界顶尖学者组建实验室,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杭州余杭区加快形成科研重器集群发展之势,集聚中法航空大学、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创新平台,不断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级。

4.2 吸引人才重视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新生态链

上海浦东新区发挥浦东国际人才港集聚功能,支持上海浦江创新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交流和创新合作平台。持续放宽境外专业领域人才从业限制,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和紧缺清单,为持证人才提供工作许可、落户等便利服务。深圳南山区出台“领航计划2.0”,实现人才政策由零散分布到集中呈现,政策实施由局部先行到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杭州余杭区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国际化,升级余杭人才码,扩大才金直通车服务容量,持续迭代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健全国际人才认定、工作、居留、医疗、教育等保障措施,为人才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生活保障。

4.3全心助力企业发展,确保政策落地有效,深耕企业成长沃土

上海浦东新区建立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创就业大数据双驱联动,记录初创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创业服务痕迹,使创业服务可追溯、可跟踪、可统计,让创业服务更精准。发布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券,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项目。深圳南山区创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建立全国首个多渠道、一体式“随身行”移动政务服务系统。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争取重大改革举措率先试点,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杭州余杭区启动“百名专家科企行”、“百名干部联百园”等系列活动,为科技企业解决技术需求难题,宣讲科技创新政策。依托“科技企业成长在线”平台,贯通省市区三级数据资源,以长效办、亲企办等工作机制为顶层牵引,创建“收集发现—分析交办—督查督办—意见反馈—经验总结”的企业长效服务闭环体系,畅通政府服务数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5 历下区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5.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挺起实体经济脊梁

在保持商务金融、人力资源等优势服务业高速增长势头的同时,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在历下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信创产业、研发设计等新兴产业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建议按照“招(育)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工作思路,和区“一轴、三区、多园”空间规划,对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深度分析研究。制定并动态更新历下区《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和技术创新路线图》、《重点产业链精准合作图》,全面梳理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项目、融资等清单。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创新中心,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合作关系。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体系,形成供需“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降低企业投资经营成本的同时,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5.2优化科技型企业孵化链条,提高写字楼、产业园区入驻率,推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完善 “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产业园”全过程、全要素、差异化服务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明确各楼宇、产业园的产业方向和功能定位。根据楼宇、产业园区及入驻企业不同特点提供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服务、研发费用补助、资金奖励、贴息、贷款担保等差异化政策支持。推动双创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定点定向吸引国内外人才、创业团队带项目入驻。

适当放宽写字楼、产业园区入驻条件,给予入驻租金补贴。通过目标群体分析及产业特点,变“高大上”为“小而美”,为创业团队、小微企业提供“亲民”的办公空间。切实做好招引扶持条件,发挥各类联盟、基金、协会等机构的科技服务和招商作用,全面提升入驻率。针对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安排专人跟进项目进展,最大限度确保落地。建立楼宇遍访机制,摸清底数、建立台账,跟进入驻企业发展现状,定期组织企业意见收集,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支持力度,以楼宇为单位,定期组织科小、高企申报培训会,安排金融、商务、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会面,尽全力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5.3追寻优秀企业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重视程度,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

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家正向激励机制,设立“历下区优秀企业家”表彰项目,宣传树立企业家先进创新创业典型,对优秀企业家所在企业,在申报项目、资金、试点、示范企业和研发中心时,予以优先考虑。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政策、规划、计划、标准制定和立项评估等工作。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定《历下区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实施方案》,实施《历下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研发项目支持力度。制定《历下区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实施办法》,加大研发费用补助力度。深入企业宣讲政策,面对面、手把手辅导企业做好研发数据统计工作。

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动态更新全区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库,出台促进历下区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针对不同培育梯度企业发展情况分层次给予支持,通过财税支持、企业融资、研发创新、人才培育、数字化转型、质量品牌、市场开拓、产业空间、精准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高成长企业专项培训服务水平,强化优质企业一对一深度辅导服务,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小巨人”企业等发展质效,增强历下区经济发展后劲和韧性。

5.4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水平,打造良好支撑条件

历下区金融资源丰富,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业增加值均占到全市的40%以上。建议政府设立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产业引导基金,集聚历下区银行、保险、证券、风投机构、理财、金融公司、新兴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本,开发从研究开发、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或产品。打造“创投引导、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担保支持、贷款服务”的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个性化融资服务,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加强历下区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力度,聚合历下区情报研究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科技服务机构、商业服务机构等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作用,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包括研发前的行业调研、前沿技术分析、企业技术诊断、竞品分析、专利导航等服务,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申请、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服务,研发后的技术转移、成果评价、项目产业化落地等服务,以及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咨询、政策咨询、财税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形成从“技术”到“市场”全周期科技服务生态价值链。

5、发挥教育高地优势,做好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办好各类人才培育、引进工作

充分运用辖区内高校云集的先天优势,做好企业“高层次人才定制”,加强本地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以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为支点,为高校专家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解决高校技术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企业缺少基础研究人才的难题。充分保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泰山学者等国家省市级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资源的调配工作,跟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员在企业内的发展成长。加强同省人才发展集团、院士专家联合会、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发展促进会合作,积极挖掘区外有效资源,创新建设一批人才飞地。

依托历下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积极与大院大所展开产学研合作,携手共担国家创新技术攻坚工作,以联合体形式申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中小企业发展联盟组织开展企业家培训、政策宣讲、研学交流等活动,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和战略眼光。

6、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

优质高效服务和一流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留住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建议历下区相关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变“等”为“寻”、主动出击,明确科技服务方向,摸排具有科技潜力的企业,制定全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作战图”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工作方案。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提升服务能力,通过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多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建设智能服务系统、全程跟踪精准辅导等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持续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用好“济企通”“历下e企通为企服务平台”,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科技服务业的专门性政策法规与实施细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科技资源投入,确保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杜 颖(1987-),女,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

张银银(1989-)(通讯作者),女,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

谭晓宇(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