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3
/ 2

针药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曼,邢晓娟,谢丽凤,蒋欢,李文芳,李蕾,陈沁园

单位: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儿童医院 545001

摘要目的探究使用针药结合的方式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临床筛选出的6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中药组(30和针药组(31)。比较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中药组使用口服中药左金丸加减的方式,总共有26例患者治疗情况为有效其所占百分比为86.7%;针药组针药组在中药组的治疗上增加针灸治疗,总共有30例患者治疗情况为有效其所占百分比为96.8%,则针药组的治疗情况比中药组的治疗情况较好结论针药结合的方式在本次研究中的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恢复值得推崇

关键词针药结合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类疾病其主要是指胃肠内的物质进入食管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患者通常表现出烧心胸骨疼痛等情况为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需进行治疗[1]本次研究使用针药结合的方式对此疾病进行治疗探究所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我院近一年期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总计61例,其中男性患者总共有36例,女性患者总共有25例,年龄范围24至65岁,均龄(48.2±3.56)岁。将所选取的患者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中药组和针药组。中药组有30例患者,针药组有31例患者。

所选取的患者参加研究均属自愿,了解此项研究的内容。中药组和针药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作比较,无差别,可进行对比研究,P>0.05。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2020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中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由于 GERD 患者临床表现多样, 除典型的反流症状外, 常常还伴有食管外的症状, 所以 GERD 的诊断应在患者临床反流症状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其他手段如胃镜、食管测压、24h 食管 p H 及胆红素监测等检查及质子泵抑制剂试验的结果综合考虑。

1. 反流症状:具有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诊断。

2. 内镜检查:如发现有食管黏膜破损,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则诊断可以确定。

3. 食管 p H 监测:如有表明食管内有过度酸暴露的证据,则诊断成立。

4. 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治疗:一日两次服用 PPI 如奥美拉10mg 1-2 周,如果症状有明显缓解,则支持 GERD 的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3]中肝胃郁热证辨证标准,具体如下:主症:①反酸;②烧心。次症:①胸骨后烧灼痛或不适;②胃脘烧灼感;③腹胀满不适;④嗳气频或反胃;⑤烦躁易怒;⑥善饥。舌脉:①舌红、苔黄。②脉弦。主症必备的同时,含有次症两项以上,根据舌与脉象,即可诊断肝胃郁热证。由中医医师对所观察病例进行辨证。

1.2.3纳入标准

主要症状为反酸烧心口苦恶心等符合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诊断标准经过8周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但是食管黏膜并未愈合或者反流的症状并未得到缓解中医辩证为瘀血阻络证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排除标准

合并有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需要治疗近半年内患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妊娠或者哺乳期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耐受中医治疗的患者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2.5剔除标准

失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中途自愿退出治疗期间症状较重或者服用其他药物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或者反应不宜继续接受治疗

1.3治疗方法

中药组使用中药左金丸加减的方式使用的药物:黄连12g,吴萸6g,海螵蛸15g,柴胡10g,枳壳10g,旋覆花15g包煎 水煎分2次服,日1付药材加减的方式为:伴烧心者加蒲公英,有清热制酸功效;胃痛者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胃酸过多者加煅牡蛎、瓦楞子止酸;便秘者,加杏仁、当归润肠;兼夹食滞,嗳臭腐气者,加谷麦芽、鸡内金消食;胃脘痞满者,加全瓜蒌、法半夏和中除痞

针药组在中药组的治疗上增加针灸治疗,治法宜疏肝清热和胃,其中主要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太冲辅助穴位有肝俞梁门等[4]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穴位灵活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胸胁范围疼痛则可增加穴位为章门如果患者的吞咽有困难则可增加穴位膻中等[5]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抬高床头部15-20cm,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4×40mm不锈钢毫针,以上各腧穴得气后均留针30分钟,其中足三里、公孙、内关配合艾条悬灸,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①症状改善指标: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根据RDQ评分,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显效,50% ≤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有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②中医证候学指标: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胃肠病中医症状评分表》,选取与瘀血阻络型相关的中医临床证候,包括反胃、烧心或灼热感、胃脘疼痛、胸胁疼痛、呃逆、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口吐清涎、咽部梗阻感、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评分标准:无,0分;轻,3分;中,5分;重,7分;总分为上述各项分数总和。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21.2软件处理,使X2查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比较患者的治疗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中药组总共有26例患者治疗情况为有效其所占百分比为86.7%;针药组总共有30例患者治疗情况为有效其所占百分比为96.8%,则针药组的治疗情况比中药组的治疗情况较好P<0.05实验数据如下表2-1所示

2-1比较患者的治疗情况(%)

组别

病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情况

中药组

30

14

12

4

26(86.7)

针药组

31

16

14

1

30(96.8)

X2

8.395

p

<0.05

2.2中医证候学评分比较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治疗后两个小组的评分均有所下降但是针药组的评分小于中药组的评分P<0.05实验数据如下表2-2所示

2-2中医证候学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中药组

30

38.47±5.83

27.03±8.84

针药组

31

37.56±5.84

21.81±9.83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学“嘈杂”“吐酸”“胃痛等范畴,其中肝胃郁热型主要发病机制是饮食不节或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为病。其病位在肝、胃,治疗以疏肝清热、理气降逆为法。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可针对患者的情况对患者的脏腑器官进行调理可恢复患者的胃肠能力在本次针药组中的针灸方式中各个穴位均有其不同的作用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穴,可健脾和胃,理气降逆。远端取太冲、足三里,太冲是足阴肝经之输、原穴,具有平冲降逆,疏肝清火的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的下合穴,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公孙、内关均为八脉交会穴,宽胸利膈,降逆止呕,近段及远端取穴配合相得益彰。通过采用针刺的疗法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理念对患者的脏腑进行调节充分展现了针灸对于机体的调节作用与宏观辩证治疗的特点对于增强患者胃动力恢复胃肠功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针药结合的方式在本次研究中的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恢复值得推崇

参考文献

[1]张权.针药联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24):86-88.

[2] 2020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0):649-663.

[3] 杨春波,劳绍贤,危北海,陈治水,张万岱,柯晓,胡玲.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0,苏州)[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01):66-68.

[4]郭阳青.针药并用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0):1126-1131.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8.10.1126.

[5]朱志强,郑颖颖,李贵,吴艳荣.针药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4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7,58(01):46-49.DOI:10.13288/j.11-2166/r.2017.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