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我们走——邂逅心电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2
/ 1

心电图,我们走——邂逅心电图

俞春秀

四川省阆中市中医医 四川南充 637400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反馈心脏功能状态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它能够透过电极与皮肤进行接触,将心脏电生理变化转化为图像信号来提供给医生进行评估,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患者的心脏功能并识别患者的心脏病变。这一检查技术对于大多数非医疗工作者来说可能都是神秘而又陌生的诊断工具,并不了解它的发展、原理和现状等,所以本文将对心电图检查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这一诊断和检查技术。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历史很早,可以直接追溯到19世纪。在当时一名叫做卡洛·马里亚尼的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发现了人类心脏的电活动,并于1841年对动物心脏进行了第一次记录。在1887年时,荷兰的威廉·艾因霍芬借助前人的研究发明了心电图仪,并通过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来发现了心脏电活动的规律性和特征,并以此发明了三种标准导联和心电图诊断的方法,以此再192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了现代心电图技术的奠基人。

当下心电图的检查方法

而伴随着心电图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下心电图检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非侵入性、无痛苦、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在具体检查中,患者需要先脱下自己的衣服,将电极贴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并连接到心电图仪上。基于此,心电图仪通过记录电极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讲心脏电活动转换成了一系列的波形和曲线,从而形成了心电图。心电图的检查通常需要持续几分钟的时间,而在其之后医生将可以根据心电图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心脏的功能状态是否存在有心脏病变,继而为之后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来奠定基础。

心电图检查的基本原理

心脏是由心肌所组成的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心肌细胞则具有着自主收缩和自主起搏的能力。当心肌细胞在收缩和放松的过程中发生电活动时,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电流。而这些电流就会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来沿着心脏的特定路径来传输。在这个过程中,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就会因为传输路径和心肌细胞的状态而有所不同,但最终会在人体表现形成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而心电图仪正是利用了这些电位变化记录下了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而心电图的图形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心房复极波,也就是常说的P波,其所代表的是心房的电活动,通常为向上的波形。第二,心室复极波,也就是常说的T波,其所代表的是心室的电活动,通常为向上的波形。第三,QRS波群,其所代表的是心室的收缩过程,通常为向下的波形。

这些波形的在心电图上常以一定的间距来排列,并以此来形成了一条具有节律感的曲线,根据这条曲线的形态、变化以及间距等特征,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进一步诊断出患者的心脏病变情况。

心电图的常见异常

心电图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技术,其在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病变等方面具有着广泛的用途。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心电图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异常情况,而每种异常情况的背后可能都代表着患者的心脏情况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与警惕。

具体来说,心房颤动作为异常情况之一,其是指心房快速而不规则的收缩,通常呈现出为P波消失、心律失常、QRS波群不规则等特征。而心脏传导阻滞则是指心脏传导系统受到损伤或阻塞,从而导致的心电图上的QRS波群受到了影响,常表现为QRS波群的时间延长或消失。

其次,心肌缺血则是指心脏供血不足所导致的心肌缺乏血液流通和氧气,常表现为ST段下降或倒置、T波倒置等特征。而心肌梗死则是指心肌受到了严重的血流中断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表现为ST段抬高、Q波出现、T波倒置等特征。

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电图检查技术在现代临床医学当中通常都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用于评估人们的心脏功能状态、诊断心脏疾病、监测心脏病相关患者的治疗效果等。

而具体来说,心电图对于人体健康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检测出人们的一些体内潜在心脏问题,比心跳过快、心跳过缓和心律失常等。同时,心电图还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对于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炎和心脏瓣膜病等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最后,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等方面,比如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等等。

心电图的一些注意事项

心电图虽然是一项非常安全的检查方法,但是在其进行检查之前人们还是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以免影响到心电图检查的应用效果。

具体来说,人们在接受心电图检查之前,应当避免进食过量或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等情况,以免影响到人们的心脏电活动的记录。其次,在受检前人们还需要尽量避免剧烈活动,以防给心脏电活动的记录造成影响。此外,若有出现心脏异常情况的患者,还应当在检查之前就及时告知医生所服用的药物,尤其是针对心脏方面的药物,以免影响到心电图的检查结果。最后,患者在接受检查之时还应当先确保电极与皮肤之间的接触状态为良好,避免记录到不准确的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