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2

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廖婷婷

四川嘉盛裕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针对矿山资源的开发力度也显著加快。但由于我国矿山的粗放经营,以及开采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矿山开采过程中造成较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事实上,矿山开采与经营活动,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立足于政策引导基础上开始不断强化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工作。这些生态治理活动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在后续时间里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矿山环境;污染;生态修复

1 我国矿山开采对地质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1.1 造成粉尘污染

我国矿山开采时,粉尘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爆破工艺的使用,矿岩受到爆破的巨大压力、高温以及应力波的作用,经粉碎、位移后形成粉尘,其瞬时产尘量极大,还会产生烟雾、硫化物、一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大气环境,会降低环境空气质量,是雾霾、酸雨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采矿过程中所用的机械设备工艺不完善钻孔、破碎等生产工序极易形成大量粉尘。例如凿岩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钻头对岩石的冲击、挤压以及切剥、摩擦,被碎成大小不一的颗粒烟尘,有一部分排出孔口后形成粉尘。三是运输过程中,路面行车产生扬尘,从有关露天矿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表明,路面行车扬尘是露天矿矿山采区最大的粉尘污染源,占采区总产尘量的70%~90%,加之防尘设施的不落实如若防尘设施落实不到位,在强风季节时极易产生大风沙,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的健康及生产生活环境

1.2 引发水、土问题

一是矿山地下开采时,疏干排水,往往会使地下水水位降低,如若排水量特别大,将破坏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泉水干枯、地下水资源逐步枯竭乃至河水断流等问题;二是废水危害矿山开采选矿过程中的选矿废水,内含各种有毒化学物质,不进行适当处理而直接排出,就会危害土壤和地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环境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选矿产生的尾矿若不按相关规范进行统一堆放和处理,将会污染矿区地表水、土壤、甚至地下水

1.3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采矿工程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在占用和破坏两方面,采矿使用的设备以及产生的废弃物矿区工业广场办公生活矿区道路废石场、尾矿的设置大量堆积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露天开采对表层土石的直接剥离、挖损,造成土地大面积的裸露,加剧了矿区的水土流失。废石场、尾矿场不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规范设置,将会土地资源产生破坏采矿产生的污水如若处理不达标就排放,将会污染矿区土壤露天开采是对表层土石的直接剥离、挖损,造成土地大面积的裸露,加剧了矿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2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矿山土地污染修复推动力差

目前有关采矿废弃地再使用的程序中,要考量的各种因素较多,涉及土壤污染分析、自然资源分析方法。由于矿山开采场地一般都位于偏僻地区,考虑到再使用的合理性以及修复工程的经营成本,未必会投入巨大的资金用于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但在环境保护政策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制约下,企业往往只是粗略的完成了修复,但实际经济效益却很小。

2.2 矿山废弃物再利用率低

在矿产开采与施工选矿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石、废渣,如果不合理堆放和处理,就非常容易造成污染。因此早在一九七零年,我国的相关部门就已经对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使矿山资源更加合理的被应用于企业使用,国家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办法出台了许多政策及标准,而这些政策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良好的贯彻,而且有初显效果。但是,同某些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固体废物的利用率仍然相对较低,再利用与处理的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大差异。

2.3 矿山资源开发与治理不合理

很多矿山企业开采前没有进行详细勘察、开采规划不合理、配套的开采设备落后,一经允许,就粗放式开采,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矿山以及周边的生态地质环境;同时还有不少规模较小的企业为了更多的开采资源将开采初期保留的安全矿柱也进行回采;对矿山边坡的开采也不科学合理,在开采后又不及时修复,使矿山原有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经过后期的修复和整治也很难使其恢复原样

3 治理措施

3.1 拓宽投资渠道

针对正在建设与运营中的重点矿山企业,地方政府部门和国家行政监察部门必须全面落实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机制,赋予国有重点矿山企业相应的资金支持等措施,以充分调动矿业公司、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环境治理合力。但针对已关停的或无主的矿山企业,地方政府部门仍可引导社会企业复垦用地和治理建设的使用权,以加强环境治理工作。根据目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实践来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重点防治区域,是两个可借鉴渠道。首先,在建设国家矿山

地质生态重点自然保护区活动中,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严格依据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的建设要求及其管护规范,对矿山生态进行全面覆盖式的环境保护。其次,在建设国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重点防治区域的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严格依据地方政府所颁布的相关制度与法规,统筹各方权力,明确明晰了资源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与程序。

3.2 推进废弃矿山改造利用

通过精准的再利用模式进一步挖掘废弃矿山的资源属性,在原有矿山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对矿区独特的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再创作,是景观再生设计的重要途径。尊重矿区地域文化,融入矿区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修复改造废弃矿山,使其变为综合型旅游景区。这样大大的改善了矿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给当地政府及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重视技术细节管控

在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重视细节管控可以大大提升其治理效果。首先在矿产资源开发阶段,固体废物大多被堆积在现场或倾倒在靠近厂房的冲槽内,这类垃圾处置方法均压占了土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因此,有关人员必须对现场固体废弃物形成的渣堆进行整治,并使用优良土覆盖、后种树、植草等进行治理。其次,在土地复垦的处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必须对自然环境和土壤资源遭受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采场内位置不均、大小不一的废弃矿坑进行回填。最后随着生态修复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部门还必须在稳定边坡上重新栽植树种花卉植物,恢复已被毁坏的植被,提高矿区和周边地形景观的协调性,以增强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3.4 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水平

结合当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生态环境问题都是因为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立足于这个角度来看,就有必要全面开展环保意识的教育。一方面,各个矿山开采企业应该在平时强化内部人员对于生态环保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将其纳入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体系中。这也需要企业定期针对领导者和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环保培训,使得企业关于生态环保的制度体系可以得到全面的贯彻。另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于矿山周边居民的环保宣传,使得各个居民能够充分认识到生态环保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子孙后代的益处。通过这些活动,就可以激发社会居民的环保意识,主动参与到监管矿山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活动中。

4 总结

综上所述,要认真执行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法规,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步伐,提高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实效。当前,在治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中还有不少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健全有关法规制度,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加大投入,并搞好质量监管工作。这样才能切实改变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促进矿业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探析[J].科学与信息化,2018(32):2.

[2] 李亚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J].有色金属设计,2021,48(04):72-73+77.

[3] 李聪伟,郑杏玉.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20(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