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7
/ 2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

王海波

身份证号码:371121198703020031

摘要:城市“三生空间”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更加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性水平的提升,而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对此有很大帮助。生态网络本质上是一个由若干线状生态廊道、点状生态阶段组成的模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与自然融合的作用,构建生态网络能够最大化地开发国土资源,帮助节省空间资源,因此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成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如何科学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还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

引言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中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研究空间规划对土地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时,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中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不仅影响土地空间规划的有效性,对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阻碍。因此,制定保护中国生态环境土地空间规划的体系将是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1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中其他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鲜明的战略、统领、全面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资源开发研究、布局建设优化、要素管理、计划设计等,其中每一项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全过程、系统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路径。在此基础上,现有研究指出,依托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以底线保护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开展工作,完成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功能布局,打造国土空间基本框架,这样就能通过规划分区、绿色空间网络、城乡居民点、陆海空间等角度,进一步细化扩大国土空间内部结构,并完成布局优化。通过以上举措,城市的城镇功能、结构将全面得到优化,城市内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将得到缓解,有利于乡村振兴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要求

生态文明理念重塑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属性,传统的追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思维已经不适应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新时代成为讨论国土空间规划的起点和基点。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开发建设,为践行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空间保障。在此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压力,需要响应不同主体的诉求。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模式也发生了适应性转变。新型市场化、新型全球化、深度信息化和数字化正改变着空间发展与治理方式,形成了新的时空“生态”空间。国土空间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城市韧性等多方面内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治理应秉持“安全底线”思维,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强化抵御灾害风险的韧性能力,将集约、绿色、智能等理念融入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中,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格局,提高空间的安全保障能力。因此,如何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监管、实施与协调机制也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新挑战,国土空间规划涉及全域全要素,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需要相应的数据安全、传输、监控机制,而规划的指标与成果之间也需要相应的纵向传导机制和横向协调机制予以保证实施落地。

3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要点

3.1框架规划

按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整体性要求,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中,应着眼于生态保护与恢复、人文特色维系双重需求进行框架规划,基本目标是保障在框架范围内,兼顾人类生存、工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出于这一目标,依照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用途分类,可构建出兼具保护作用,包含历史文化,支撑人类活动的生态网络框架,框架由若干空间区域组成,因此规划师要充分考虑空间衔接问题,以便于后续进行生态空间边界管理。在此基础上,生态网络框架可纳入国土空间管理当中,便于实施统筹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框架规划后要设立编制审批、监督、法律、技术等配套体系,以便于后续框架整改,落实生态网络规划对各类生态空间的保护要求。

3.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平台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考虑土地空间规划,确保生态空间合理分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高土地空间规划的有效性,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规划,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建环境信息和环境保护平台。其目的是实现最佳空间结构以及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提供技术支持,不仅加强空间规划科学用地,而且还将全面覆盖土地空间规划,以便通过平台获取环境信息,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日常监测措施,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3.3规划协调机制体制创新

首先,完善规划的纵横协调机制。完善规划“自上而下”的纵向传导机制,优化约束性指标分解机制,因地制宜地建立预期性、建议性指标的引导机制,探索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控制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的激励机制;在指标管控的基础上,国土空间规划应更加重视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的传导机制,构建“指标+分区”为主体的空间传导机制。创新规划横向协调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形成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统筹机制,在优化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等各类功能区协调机制的同时,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陆海统筹的体制机制,建立地上地下空间协调、特色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同级发展规划的衔接与统筹机制,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约束机制建设。其次,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各环节衔接,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逐步加强城市信息感知系统和城市信息模型建设,形成包含规划编制、实施传导、规划评估、监测预警以及动态调整等流程的全生命周期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

3.4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及生态建筑设计实践的匹配度

生态建筑设计实践是检验设计方案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设计人员有必要充分分析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以提高生态建筑设计方案与建筑工程实际需要的匹配度。一方面,在前期准备阶段,设计人员应明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着重分析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环境特征,掌握区域生物资源及能源分配规律,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需要及时落实现场勘察工作,并在建筑结构设计及建筑原材料选择等环节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的生态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率。

结束语

综上,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着眼于生态保护、恢复目标展开,该体系成型能够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性,并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促进自然融入生活。因此通过城市生态网络体系,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青山绿水,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故相关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晓策,郑思俊,张浪.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上海生态空间规划实施传导体系构建[J].园林,2020(7):2-7.

[2]申佳可,王云才.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由空间结构优先转向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生态空间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0,27(10):37-42.

[3]张浪,李晓策,刘杰,等.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1(5):97-100+105.

[4]黄铎,易芳蓉,汪思哲,等.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22,46(1):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