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场馆防火管理技术研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3

大型体育场馆防火管理技术研讨

徐庆迎,徐波,高建喜,杨梦坤

工作单位: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公司 城市:山东济南 邮编:25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在我国举办的国内与国际大型体育比赛活动的数量日益增加,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升,全民健身逐渐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型体育场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体育场馆的设计要求越来越表现出科学性与复杂性。现如今体育场馆已不仅限于用于赛事活动,其设计需要考虑购物、餐饮、娱乐、办公等多功能设施。综合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设计不断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功能齐全、样式繁多、运用广泛、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规划密切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大批量应用、赛后再次商业利用等。体育馆属于典型的大型公众聚集场所,因容纳人数较多,建筑空间大,空气流通好,装修材料多且复杂,因此有着天然的燃烧条件。火灾发生后最大的特点是社会关注强,其场馆内人员较多,装修材料燃烧迅速,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逃生困难。因此体育场馆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现场的人员极易引起恐慌,人员在逃生过程中惊慌失措,互相拥挤,甚至导致逃生出口堵塞,在此期间易大绳人员挤伤、摔伤、踩伤等安全隐患。因此给消防安全防火设计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建筑排烟设计、防火隔离设计、人员疏散通道等安全防火技术问题在体育场所的建设中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防火安全管理 大型体育场馆

0  引言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及为了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举办。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14年10月起,中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19日,习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如今随着大型演绎活动的开展、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体育场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增多并且复杂,因此发生火灾安全隐患的几率不断增加。如2008年11月11日,济南奥体中心因作业人员违规电焊作业引燃易燃物,过火面积约1300㎡;2013年8月5日,北京顺义体育场因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过火面积约100㎡;2017年12月21日,韩国忠清北道堤川市体育场发生火灾当场造成29人死亡,29人受伤。

通过上述火灾隐患案例,我们明白火灾事故猛于虎,体育场馆防火、逃生、应急等至关重要。

1  管理重难点

 一、体育场馆火灾隐患及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几起体育场馆火灾事故来看,体育场馆火灾隐患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空间大,火灾蔓延快。

众所周知,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为了保证人们对体育爱好的追求,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大,体育场馆的容乃人数较多、空气流通好,从而有着较好的先天性燃烧条件,对于火灾的快速燃烧有了一定的助燃。灭火的最佳时期是火灾初期,因体育场馆的构造复杂往往很难做到初期灭火,因此势必会造成短时间内由初期火灾变成快速燃烧阶段。

(二)可燃物多,容易引发火灾。

由于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较为多样化、复杂化,设计时为了追求高档、豪华、美观的装饰效果,在建设时使用的可燃材料种类较为复杂,如木材、地毯、布艺、油漆等属于易燃材料,在遇到火源的情况下容易引发火灾。

(三)电器设备多,隐患复杂。

现如今随着我国科技快速的发展,人们追求的生活和品味不断的提高,对视觉效果和舒适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强,为保证人们对现代体育场馆内的观视感,场馆内使用的电器设备不断增多,各种灯光设备数不尽数。如场馆内LED屏、天幕灯、景灯、照射灯等,种类数量较多且先进。如果操作不当极易产生线路超负荷运行隐患或短路造成火灾事故。

(四)装修材料复杂,烟毒较大。

如今建设的体育场馆根据人们的审美,功能化和对人们的视觉冲击显得尤为重要,装饰装修也在工程建设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新工艺、新材料也在不断的增多,体育场场馆在建设时使用的材料也逐渐开始变得较为广泛和复杂,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这些材料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氰化氢(HCN)、硫化氢(H2S)等有毒气体。

(五)空间大,预警、灭火设备反应慢。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空间高、跨度大、密闭房间多,常用的烟雾报警器、火灾探测器、自动灭火器设备因距离远或过高,场内可燃物一旦发生火灾,设备探测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很难快速发挥应有的预警、灭火、报警作用,延误扑救火灾的最佳时间,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六)人员密集,逃生困难

体育场馆由于面积较大,容乃率高,人员密集,且密闭空间较多,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密闭空间施工的人员很可能通知不到位,加之平时的消防演练对流动人员的覆盖不够,很可能导致未在安全的时间内逃离火灾现场。在这期间,易引起场内施工人员心理恐慌,导致现场混乱、出口拥堵,人员在逃生过程中容易摔伤、踩伤、挤伤等情况。

2  体育场馆火灾共性

1、逃生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

当体育场发生火灾时,因建筑空间较大,人员座位数量密集,且大部分体育场无防火隔断措施,一旦产生火灾事故,人员必定会惊慌失措。大量人员的逃生会引起安全通道及其它出口的堵塞,在这种大面积人员聚集的情况下即便不是被火的浓烟熏死也会因为吸收大量有毒气体造成神志不清的现象。逃生过程中极易引起相互踩踏等安全事故,必定会造成群死群伤事件。

2、空间较大,火灾救援难度高。

众所周知,现在各地区建设的体育场馆空间都比较高、大,这就相应增加了救援的难度。由于体育场馆建筑材料较多,若是在夜间发生火灾,扑救工作更会难上加难。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在不熟悉道路及场馆布置的情况下很难进入内部开展救援工作。

3、火势迅猛,建筑物易坍塌。

如今大部分的体育场馆都是使用钢结构材料建造,因建造空间大,自身通风效果好,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必定会迅速燃烧,短时间内发展到猛烈燃烧阶段。研究发现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钢结构的抗拉性及弹性会因火灾的温度升高导致结构性能急剧下降。钢结构通常会在400-700摄氏度中燃烧约15分钟就会因高温失去承载能力,造成严重变形、弯曲。

4、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强烈。

现代建设的体育场,不仅承担赛事需求,还综合了购物、娱乐、办公、餐饮等多功能设施,功能设施越复杂,所需装修材料种类越多,价格昂贵,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必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随时科技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种自媒体、聊天软件比比皆是。因此体育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必将在短时间内被上传至网络。可想其社会负面舆论和政治影响的严重性,影响远远高于经济损失。

3 火灾隐患原因分析

1、管理制度不健全。

体育场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日常对消防安全巡检不及时。虽有管理制度,但是有可能消防管理制度编制不健全、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并且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仅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对现场的实际操作及学习。

2、人员防火意识淡薄

对于火灾安全事故,往往只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防火知识的重要性。未亲身经历火灾的人员,基本上都存在一定的麻痹思想。总是认为火灾事故距离自己很远。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对防火意识逐渐淡薄。2021年全国共接报警火灾约75万起,死亡1987人。从以上火灾数量来看,说明国民防火意识非常淡薄,无法认清火灾所带来的严重性后果。

3、消防设施因素

擅自降低消防设施施工标准,未能够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落实到实际中。如日常的消防设施巡查缺失、定期维护及保养不及时等都会造成消防设施损坏。

4 体育场防火管理办法

1、建立健全消防应急预案。

参照体育场现场实际可能发生的火灾安全事故,及时制定相对应的消防应急预案。设立相关消防安全应急部门或者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建立专职消防分队,及时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设备;体育场馆一旦发生火灾应及时报警,第一时间疏散人员,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个人对初起火灾进行扑救,并协助消防机构做好火灾扑救、现场保护、火灾调查及善后处置工作。

2、日常消防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

相关应急单位应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岗位职责分工,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及时做好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岗位职责分工切实落实到每一位相关人员。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岗前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实践培训,做到“懂基本消防安全常识、会发现火灾安全隐患并整改安全隐患,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会扑救初起火灾,懂逃生自救能力、会组织人员疏散”的要求。

3、提高人员思想教育 。

为确保体育场馆防火工作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学习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消防技术标准,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及演练,覆盖到场馆内工作人员及流动性的外来人员,树立全员消防安全的意识。

4、加强消防设施、器材巡查力度。

加强体育场检查力度,加强重点部位的日巡查力度,及时对现场的消防设施检查。如:水枪、灭火器、烟雾报警器、应急照明、逃生通道、应急救援通道等设施重点检查,严格落实专人管理制度,对现场损坏的消防设施应及时更换,确保现场各区域的消防设施完好无损。

5、安全隐患整改制度。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隐患管理制度,及时排查现场消防安全隐患,对现场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应做到能够现场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对不能够立即改正的火灾安全隐患,要及时向消防管理部门或消防负责人及时汇报。确保在火灾安全隐患未解除之前,应全面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的苗头随时可能会引发火灾安全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要立即对危险部位停产停业进行整改。当火灾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负责整改的责任人应当及时将整改情况如实记录在案并报送消防管理部门或消防负责人。

6、用火、动火审批管理制度。

为确保现场的用火管理,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现场动火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审批制度执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作业,上岗前由特种作业人员负责人向安全监督部门或消防管理部门进行作业申请。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审批表上时间、位置、要求作业,严禁擅自改动作业时间及位置,需改变作业时间及位置时,应重新办理作业审批表。作业完毕后特种作业人员应将审批表交至安全监督部门或消防管理部门留存。

5  总结

我国体育场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体育场的消防管理工作也将面临巨大挑战。为保证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及人民的生命健康,务必要要确保体育场馆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不打折扣的消除场馆火灾隐患苗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21)

[2]《河南省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DB41/T624-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洛阳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5]《北京市卫生局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北京建设全面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三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作者简介:徐波,1989年,男,大专,安全工程师,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16号中建文化广城B座19层,535940450@qq.163.com,181003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