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与“乡村振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2
/ 2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与“乡村振兴”

辛卫东

蓬安县水利服务中心

农业既是我国经济巨轮的压舱石,又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以至于领导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朱镕基总理在退休的时候,不无遗憾地说“没能把‘三农’问题解决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精准扶贫”之后,又把“乡村振兴”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既是吹响农业现代化的冲锋号,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抓手。

一、需要“乡村振兴”的原因

搞好“乡村振兴”,首先要找乡村需要振兴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人才缺乏: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走上了历史影响深远的改革开放之路,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逐渐成为了全世界的制造中心,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和生活,农业生产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和农业技术人才是农村地区相对不发达主要原因之一。

(二)市场经济影响: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大部分省、市自然条件较差,和其他农业大国及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相比更存在先天不足,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品种单一,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低,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农业在与工商业的竞争中直接输在起跑线上,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与工商业的差距仍在持续拉大,市场配置资源对农业极为不利,这是农村贫穷落后的另一个原因。

(三)基础条件制约: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很大,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就是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短期内仍然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国农村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经营方式落后:我国现在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很难实现“产业兴旺”。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怎么解决以上问题呢?主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人才问题是关键。只有“人才振兴”,才有“乡村振兴”。农村人才的问题,主要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引进”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有资金有技术的业主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就是通过文化知识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农业生产实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市场掌控是重点。农产品是农业的初级产品,在人们的正常生活中它不可或缺,但又不能过剩到超过保质期而造成浪费。掌控农产品市场,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市场竞争力来解决。国家在控制18亿亩耕地红线的时候,建议根据“适地宜种”的原则进一步具体细化农作物的耕作面积,避免因农作物无序生产而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确保农产品市场供需平衡,促进农业市场的稳定,进而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同时,考虑农业在与二、三产业的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国家要继续推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在政策层面对农业适度倾斜。

(三)基建投入是基础。乡村振兴需要农业、水利、交通、财政、国土等专项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新时代新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提供基础条件,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四)农业机械化是必然。早在1959年毛主席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今天,机械化耕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实行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经营,让农业机械与耕地“双向选择”,科学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

三、水利基础设施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一)水利工程是产业兴旺的前提。“无农不稳”,“民以食为天”,农业的稳产增收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农业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决于农耕技术和土壤的生产能力。在同等的农耕技术条件下,土壤的生产能力就成为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水、肥、气、热” 作为衡量土壤优劣的四大要素,“水”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要素,要科学地管控“水”,就离不开水利工程,“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是水利工程有效的“兴水利,除水害”。

(二)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宜居的关键。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刚性指标之一。统筹规划水资源利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系统考虑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生态宜居”的关键。

(三)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活富裕基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从水利行业来看:在直接方面,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在间接方面,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条件,降低疾病的自然发病率,进而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四、搞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及建后管护,助力乡村振兴

在做好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前题下,水利工程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质量,影响到水利工程效益的好坏、运营成本的高低、使用寿命的长短甚至水利工程的成败。

(一)保证设计质量

工程质量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满足明确的或隐藏的使用特性的总和,包含的方面比较多,但主要体现在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从我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保证设计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一个低劣的设计方案存在着先天不足,本身起点就很低,无法怎样努力也不能生产高质量的建筑产品。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大幅度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对于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投资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建设单位应严把工程设计质量关,多组织专家(组)结设计方案进行全方面的评估与严格审查,集思广益,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成果能够大程度地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各种使用特性与要求。

(二)控制施工质量

控制工程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好影响工程质量的要素,二是控制好施工过程。

1.加强要素控制。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要素主要有人的因素、材料因素、机械因素、施工工艺与方法因素、环境因素等。

人员培训到位、材料检测到位、机械选择科学合理、工艺和施工方法优化到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最复杂多变的就是环境的因素,环境的好坏对水利工程的影响程度不亚于前面其他几个因素,环境的因素是让人们很难控制的一个方面,在施工的过程中,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相对应的对策,在不同的环境中还应对水利工程建设与设计作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特点。

2.加强过程控制。施工过程是实施规划设想、设计意图,从图纸转化为可以提供各种使用特性的建筑实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细致的转换过程,也是工程建筑质量形成与定型的关键时期。

施工工序过程作为形成质量主体与建筑实体的基础,最基础的往往是最难管控的,在此过程中时刻掺合着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影响,一个合格的水利工程实体可能包含繁多的工序过程,若上一道工序质量不合格就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那就埋下了质量隐患或缺陷,最终将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或降级使用,无法达到质量要求的明确的或隐藏的使用特性,也就无法产生预期的效益。因此,施工过程管控应从最基础的施工工序过程质量控制开始抓起。

(三)不断研究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对于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也有很多种大同小异的观点,对于工程质量的关注也是一个永恒的热点话题,但施工过程的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方面,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完善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制度,从技术层面充分发挥监理作用,避免施工期间因监理力度不够造成施工质量出现缺陷。只有不断加强并提高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水平,在施工流程中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障工程施工质量,进而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

(四)加强水利工程管护

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水利工程总体数量越来越多,工程建成后的管护没能及时跟进,“重建轻管”的现象十分突出,它直接影响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特别是农村的小微水利工程,这类工程面宽量大,管护资金不足,管理人员和管护制度不落实,管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有效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产权转让,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经营主体,有效盘活农村水利集体资产;或者根据“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落实农村小微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维护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水务人,让我们尽心尽力搞好水利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为2035年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