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陈丽君

重庆市忠县中医医院,4043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凝血功能检验的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接收的健康体检者各40例,均检测血清胱抑素C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比较两组水平,另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型与完全型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检测指标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1.56±0.29)mg/L、纤维蛋白(3.25±0.84)g/L,大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6.58±4.17)s,小于健康体检组(P<0.05)。进展型组血清胱抑素C(1.86±0.31)mg/L、纤维蛋白原(4.75±1.03)g/L,大于完全型组;凝血酶原时间(9.23±2.57)s,小于完全型组(P<0.05)。讨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明显异常,且不同亚组该类指标水平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进展型;完全型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多发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病死率、病残率高,且治疗后可伴偏瘫、口齿不清等多种后遗症,对患者健康有严重威胁[1]。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明确诊断,早期进行治疗,则能减少脑部组织损伤,改善患者预后。而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指标均较为常用[2]。该次研究以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接收的健康体检者各40例,探讨了血清胱抑素C与凝血功能检测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2021年1-12月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接收的健康体检者各40例。纳入标准:(1)脑梗死患者均获得明确诊断;(2)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脑出血者;(2)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3)不同意研究者。急性脑梗死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46~79(64.58±7.11)岁。健康体检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45~80(65.42±6.85)岁。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在入院后采集空腹静脉血6ml,留存在2根抗凝管中,各3ml。其中1管高速离心分离血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胱抑素C水平。另一管以血浆为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开展。

1.3观察指标

(1)两组检测指标比较。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胱抑素C、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时间。(2)急性脑梗死患者两亚组检测指标比较。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将其分为进展型组24例与完全型组16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检测指标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纤维蛋白大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小于健康体检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测指标比较  (x±s)

组别

例数

血清胱抑素C(mg/L)

纤维蛋白(g/L)

凝血酶原时间(s)

健康体检组

40

1.12±0.10

1.20±0.29

24.81±6.63

急性脑梗死组

40

1.56±0.29

3.25±0.84

16.58±4.17

t

-

9.072

14.590

6.646

P值

-

0.000

0.000

0.000

2.2急性脑梗死两亚组检测指标比较

进展型组血清胱抑素C、纤维蛋白原大于完全型组;凝血酶原时间小于完全型组(P<0.05)。见表2。

表2  急性脑梗死两亚组检测指标比较  (x±s)

组别

例数

血清胱抑素C(mg/L)

纤维蛋白(g/L)

凝血酶原时间(s)

进展型组

24

1.86±0.31

4.75±1.03

9.23±2.57

完全型组

16

1.27±0.21

2.16±0.75

20.46±5.30

t

-

6.650

8.633

8.958

P值

-

0.000

0.000

0.000

  1.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因脑血管缺血、缺氧性坏死,可导致脑组织损伤,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故需要早期诊断与治疗[3]。胱抑素C属于蛋白酶抑制剂,能调节细胞内外蛋白质水解,并可调节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作用,参与了血管损伤、炎症反应以及动脉硬化形成。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前,脑血管普遍已经发生病变,血清胱抑素水平自然会上调,且在梗死后,该胱抑素无法顺利排除,也会导致该指标水平的上升[4]。另外在脑梗死患者发生、发展中,伴随凝血机制的异常,因其凝血机制亢进,故而血管内容易生成血栓。血浆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均为常用凝血功能指标,其中前者属于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因子,而后者则模拟内源性凝血过程,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凝血酶原缩短,则说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本次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纤维蛋白大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小于健康体检组(P<0.05),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该三指标水平存在明显异常。而进展型组血清胱抑素C、纤维蛋白原大于完全型组;凝血酶原时间小于完全型组(P<0.05),则说明不同亚组该三指标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原因考虑为进展型脑梗死病情进行性加重,故而指标异常更为严重。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血浆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水平明显异常,且不同亚组该类指标水平也存在差异,通过该三指标检验有利于辅助疾病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参考文献:

[1]代晓凤.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J]. 心理医生,2018,24(7):157-158.

[2]罗巧燕,李伟清,黄玉林.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意义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0):91-93.

[3]刘艳凤.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3):25-26.

[4]钟伟清,邓伟胜,丘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1):28-29.

[5]高秀叶,胡思明,师萱琪,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8):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