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提升小学生人格品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诵读经典提升小学生人格品位

林艳红  

鹤山市宅梧镇宅梧小学    广东省   江门市  529733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国家,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不计其数的文学巨匠将其思想和精神凝聚为一部部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古代文人墨客感悟自然、处世为人的心得和智慧。通过诵读经典,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下提升人格品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诵读经典的必要性,并加强诵读经典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必要性,以及通过诵读经典提升小学生人格品位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经典;国学;人格品位

经典文学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的人格品位得到提升,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新课标实施后,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学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无论从哪个维度看,经典文学都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有较大帮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由于受到学习习惯、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对经典文学接触较少。为了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地分析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必要性,并探索诵读经典提升小学生人格品位的策略。

一、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一)诵读经典有助于爱国情怀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非常适合采用熟读成诵的方式,加强经典文学的理解与感悟。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大多作品中都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情感。小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使其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爱国意识。

(二)诵读经典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写道:“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2]。”在少儿未形成固定的人格品位之前,对其进行培养,能够使其逐渐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未泯,正是利用经典文学培养其良好品格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很多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品格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诵读经典,使小学生体会圣贤伟人在艰险、磨难下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经典文学中与古人进行精神交流,从而潜移默化下激发其进取心,提升其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培养其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健全人格,使小学生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诵读经典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体会与熏陶下,循序渐进地提升。小学生从一至六年级,其人文素养的从无到有,依托于持续性地学习和积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缺乏经典诗文的积累,日常接触的经典文学大多是教材上的内容。通过诵读经典,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情趣、审美能力,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内心世界日益丰富。在诵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提升,逐渐领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从而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二、通过诵读经典提升小学生人格品位的策略

(一)诵读经典需求教师意识提升

如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幼稚,理解能力、生活经验有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存在一个疑惑,那就是大多数经典文学都比较晦涩难懂,引导小学生诵读真的有意义吗?经典文学的诵读固然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诵读兴趣,但是笔者认为,诵读经典文学,即使小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和感悟,也能通过环境感染和文化熏陶,对小学生人格品位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像寺庙中的和尚,大多从小就进庙诵经,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对佛经有所体会,最终做到以心诵佛[3]。同样,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经典文学较为困难,但是我们通过加强经典文学的诵读,使小学生将其熟记于心,随着年纪增长,将个人生活经验与感悟与经典进行融合,从而体会其真正内涵。因此,教师应当树立诵读经典的必需意识,在教学中将诵读经典作为一项必要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诵读、积累古之经典。

(二)诵读经典需求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好奇心旺盛,活泼好动,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此,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主要诱因。只有小学生对经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主动地去诵读、学习和积累。在实际开展经典文学诵读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农村小学生对经典文学缺乏兴趣,大多学生虽然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诵读,但是存在应付的心理,更有甚者根本不认真诵读,导致诵读经典的质量和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时,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建立诵读经典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够真正踏入经典文学的世界,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实现经典诵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比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经典文学,比如《三国演义》,其故事性较强,学生在阅读时能够随着情节起伏感受东汉至西晋的历史变换。同时,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经典文学资源有限,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进行诵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们进行诵读。以朗朗上口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对经典文学产生倾慕之心,从而提升经典诵读的质量。

(三)诵读经典需求良好诵读氛围

经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发现小学生的习惯、兴趣培养,往往与周围环境具有密切关系。独木不成林,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和兴趣,应当从诵读氛围入手,以环境对小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为其持续性地诵读经典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动力[4]。因此,教师应当致力于构建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比如在班级墙壁、教学楼走廊中悬挂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或语句,组织诵读比赛,经典文学情景剧表演等,在校园内掀起一股经典诵读热潮,令小学生无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经典诵读气氛。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与诗歌。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等文学作品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文章,再以“开火车”游戏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式诵读,从而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拓展和提升,比如学生在《草船借箭》《景阳冈》的诵读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写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或者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一说其吸引自己的地方,从而在班级中营造一种人人诵读经典、人人研究经典的氛围,使诵读经典活动得以升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语文教师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逐渐增加写作难度,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典文学是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能够对小学生的精神、人格和品位进行有效的熏陶和感染。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激发小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从而利用我国经典文学对小学生的人格品位进行熏陶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沈颖.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相融合的途径研究[J]. 考试周刊,2022,(37):14-17.

[2]洪继彪. 小学生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文化启蒙的意义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1):154-157.

[3]郭卫国. 依托经典诵读  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素养[J]. 天津教育,2022,(09):117-119.

[4]张光华. 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21,(24):39-40.

此论文系课题《经典诵读对农村小学生人格影响的实践研究》相关论文,课题编号HSJY-2021-C-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