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无人力量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俄乌冲突中无人力量运用分析

孙思远,王昊

国防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84

摘要:俄乌冲突是新形态现代战争的典型代表,双方在军事冲突中充分运用了新兴的无人力量,借助多种类型的无人机完成了情报侦察、跟踪锁定、目标打击等军事任务,进行高强度的攻防对战。分析总结俄乌冲突中的无人力量运用情况和作战效果,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化军事作战力量有着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俄乌冲突;无人机;作战

    俄乌冲突是新形态现代战争的典型代表,双方大量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时代的传播手段,在网络上展开信息战、心理战,同时还利用了日渐成熟的“无人”技术,进行了以无人机为主的无人力量部署,将其广泛应用在情报收集、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等信息情报体系中以及作战系统中,并发挥了良好的作战效果。

一、俄乌冲突中无人力量运用情况

1、俄军无人力量作战运用

1.1典型参战机型

    俄乌双方均在作战中部署了以无人机为主的无人力量,其具体类型有侦察无人机、自杀式无人机、大中型长航时无人机等。俄军一方的无人机多为自主研发制造,列装数量多,前期实际出动的架次相对较少,后随着冲突不断发展,俄方无人机使用数量也逐渐增多,典型参战机型有“前哨”“猎户座”“海雕-10”“前哨-R”“KUB-E”“柳叶刀-3”等型号[1]。“猎户座”无人机属于大中型长航时类型的察打一体化无人机,是俄方自主研发并列装的第一批该型无人机,其机长8m,翼展16m,任务载重量可达200kg,武器系统配备了4个武器外挂点,可挂载Kh-50巡航导弹、FAB-50爆破弹等武器。执行信息情报类任务时,可挂载相机、雷达、红外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并配备电子监测系统,对任务目标进行实时、持续的跟踪探测。目前该机型暂无卫星通信模块,控制范围在250km以内。

1.2打击军事设备

俄乌冲突中,无人力量在作战系统中的运用主要在于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2022年3月,俄军首次采用“猎户座”察打一体的无人机对乌军地面军事设备和弹药库实施打击。通过俄方公开的视频来看,无人力量打击地面军事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无人机挂载改进型的“短号”导弹,顺利摧毁了乌军的多个军事设备、基础设施和火力点。除此之外,俄军无人力量还可引导导弹、火箭弹精准打击重要目标,有效提升了在军事冲突中的反应速度和打击精准度。

1.3自杀式突袭

    自杀式无人机是军事冲突中运用到的典型无人机机型之一,俄军的“KUB-E”“柳叶刀-3”等型号都属于自杀式无人机类型。俄乌冲突中,俄军曾采用“KUB-E”无人机进行自杀式袭击,摧毁了乌军的M-777榴弹炮,顺利完成任务。此后,俄军又利用“KUB-E”无人机对乌军目标人员发动突袭行动。通过俄方发布的视频,可以发现该无人机发现目标后迅速俯冲进攻,成功将目标全部歼灭,共击杀了9名乌军。由此可见,自杀式无人机有着强大的杀伤力,在作战系统中能发挥出关键性作用。

2、乌军无人力量作战运用

2.1 典型参战机型

    乌军的无人力量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其型号丰富,在作战中应用较多,典型参战机型包括“TB-2”“Tu-141”“UAV A1-SM”“              UJ-22”“leleka-100”“RQ-20”“凤凰幽灵”“弹簧刀-600”等型号。“弹簧刀”系列无人机是美国援助乌军的陆射自杀式无人机,能够精确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或移动目标。“弹簧刀-600”是弹簧刀系列无人机改进型号,在原“弹簧刀-300”基础上进行了反装甲改型,整体机型被放大、增重,机长由0.5m增长到1.3m,质量由2.5kg增长到22.7kg,并配装了反装甲战斗部和传感器,射程也由10km改造到40km至90km,续航时间达到40min[2]。TB-2系列则是乌军从土耳其引进的无人机类型,其中“旗手”TB-2与俄军的“猎户座”无人机是同一种类型,属于中大型长航时的察打一体机,其翼展达到12m,机长6.5m左右,任务载重量约为55kg,巡航速度130km/h,可执行情报侦察、打击地面目标等任务。

2.2 打击防空导弹系统

    本次俄乌冲突中,乌军多次采用“旗手”TB-2无人机对俄军地面军事设备、加油车、装甲车、基础设施等目标实施打击,并成功摧毁了俄军的一套地对空导弹系统。2022年2月,乌方公布了一段“旗手”TB-2无人机执行地面打击任务的视频。当时俄军的防空网络系统已经部署得非常完善,乌占领区中已安装了许多电子干扰设备和防空导弹系统。而在乌方发布的视频中,“旗手”TB-2无人机完全不受俄军地面防空网络的影响,在空中盘旋了很长时间,最后精准定位并成功打击了俄军掩藏在树下的“山毛榉”导弹系统,随后又打击了一旁的导弹车。因为这一型号的无人机在军事冲突中体现出良好的性能,被频繁出动,广泛用于打击俄方基础设施、后勤运输车队、地面军事设备等目标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有专家分析,这主要是“旗手”的巡航速度相对缓慢,难以被雷达捕捉,容易被当成杂波过滤掉

[3]。此外,由于资金限制,俄方近年来的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度减缓,更新速度慢,这也是导致俄方地面防空网络系统未能发挥出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

2.3 协助执行反舰任务

    在俄乌冲突中,乌方采用无人机协助执行反舰任务也取得了良好作战成果。2022年4月,俄方出动“莫斯科”号巡洋舰对乌克兰海岸进行封锁,在某次航行时遭到了恶劣的暴风雨天气。而乌方则可能在北约侦察力量的帮助下,准确定位了“莫斯科”号的位置,同时借助无人机进行侦察锁定、跟踪监视,巧妙地利用了恶劣天气作为掩护,采用“海王星”反舰导弹对“莫斯科”号巡洋舰进行打击。在此过程中,无人机通过挂载武器向“莫斯科”号发动了一波攻击,有效帮助反舰导弹分散了火力,使其最终得以顺利突防,致使“莫斯科”号发生燃烧爆炸,完成反舰任务。

二、俄乌冲突中无人力量运用的相关思考

1、无人机融入作战体系

    现代科技的快速进展使军事作战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事武器装备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无人力量在战场上的运用是这一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型作战力量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当前时代下,无人机在军事冲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重视将无人机融入作战体系中,充分发挥其情报信息支援优势和打击作战优势,为地面部队提供辅助力量。分析俄乌冲突中无人力量的运用经验,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化的战争形态,为我国无人力量作战体系的发展、无人情报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带来启发。需要加强无人机性能、功能的优化,完善数据链建设,合理设计军事行动中有人作战系统和无人力量的分配部署,重视反无人机战略研究和无人力量作战方法研究。

2、无人机战损严重,性能有待提升

    从俄乌冲突中双方无人力量的运用部署和作战效果来看,目前军事活动中无人机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无人机通常防御能力较差,对光电干扰的抵抗力不足,缺乏无源对抗设备,执行任务时容易被发现和摧毁,导致战损情况严重。其次,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通常不高,难以避开地面防空导弹射程,实用升限有待进一步提升,若战场环境对抗烈度较高,其生存能力将非常有限。此外,无人机的任务装载量、巡航速度、武器系统等方面的性能也严重影响着作战效果。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对无人机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开发,不断优化无人机性能、飞行力和防御力,才能更精确、高效地执行“无人化”的侦察监视、目标打击等军事任务,在现代化的战争形式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元华,门金柱,虞启磊.俄乌冲突中无人机技术作战使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3(09):138-140+143.

[2]冯杨,蒋超,崔玉伟.俄乌冲突中无人机作战运用及启示[J].中国军转民,2022(23):35-40.

[3]王笑梦.无人机的天空 从俄乌战争看无人机的应用和发展[J].坦克装甲车辆,2022(15):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