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某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8
/ 2

秦岭某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李欣, 李伟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家具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分析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某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秦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基本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场地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山大沟深,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岩石以浅变质的板岩、片岩及千枚岩为主,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易风化。

1.2地层岩性

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分布于场地范围内居民房屋、道路处,主要以碎石、混凝土、干砌石为主,为前期房屋建设平整场地而成。

第四系冲、洪积碎石土(Q4al+pl):广泛分布在河流两岸阶地之上,以北岸为主,呈褐-褐黄色,含少量泥质,稍湿,疏松,碎石含量约30%~40%,碎石粒径一般2~5cm,厚度0.8~4.0m不等。

第四系残坡积土(Q4el+dl):分布于拟建场区南侧山体山脚处,呈黄褐色,包含碎石,含量40%~50%,厚度0.5~1.5m不等,地势低洼处堆积层相对较厚。

志留系板岩(S):出露调查区南、北两侧靠山端,场地南侧基岩上覆第四系残坡积物,低洼处堆积厚度相对较大;北侧出露地层岩性为志留系板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岩层产状170°∠46°。岩体表面风化较强烈,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存在一组共轭节理,节理产状分别为12°∠71°与273°∠72°。

1.3地质构造与地震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区属于秦岭褶皱系,虽然有深大断裂通过,但在新地质时代内未发现有复活迹象,属非全新世活动断裂,故可忽略断裂错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1.4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调查区内岩土体分为中厚层较坚硬浅变质岩类和松散碎石土类。

①中厚层较坚硬浅变质岩类: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南、北两侧,岩性为志留系板岩,表层风化较强烈,呈灰色、灰绿色。该类岩石强度、工程地质指数、物理力学性指数均较低,易风化破碎形成滑坡和小崩塌,故其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②松散碎石土类: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上与南侧山体坡脚处,含少量泥质,并包含碎石,含量约20~40%,该类土结构疏松,遇水易软化,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1.5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层主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多分布于场地南侧河流两岸阶地,含水层为第四系冲、洪积(Q4al+pl)碎石土层、砂卵石层等,结构疏松,地下水受季节影响较大,该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往往向地势较低的河流侧向径流,多以补给地下水的形式排泄;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建设场地南、北两侧基岩裂隙带中,而裂隙往往多为碎屑或岩脉充填,故其富水性较弱。该类地下水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径流条件较复杂,受构造、裂隙的控制,以下降泉或渗水点的形式向沟谷排泄。

1.6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评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建房、修路及耕种,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严重。

2.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南、北两侧临山,东、西两侧较平缓开阔。

南侧坡体坡向10°,坡度25°~50°,相对高差约300m,坡体上部可见有基岩裸露,下部基岩为第四系残坡积土覆盖,厚度0.5~1.5m不等,坡体地势低洼处相对较厚。南侧坡体上发育一条较大冲沟,走向与坡向相近,沟形呈“V”字形,切割山体深度15~50m。该冲沟长约0.9km,主沟纵坡比降40%,汇水面积约0.17km2,沟内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平常无水,仅暴雨条件下有积水并汇入坡脚河流内。冲沟内无大量松散堆积物,沟口未发育扇形地,现状不具备泥石流特征。

评估区北侧坡体坡度15°~60°,相对高差约250m,坡体上发育一条大型冲沟,该沟长约1.5km,走向近170°,沟形同呈“V”字形,,主沟平均纵坡比降20%,切割山体深度25~160m,切割程度大。李家沟汇水面积约0.55km2,沟内四季流水,枯水期流量0.05m3/s,丰水期流量约0.4m3/s,沟道东西两侧山体基岩裸露,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根据调查,沟内未发现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灾害隐患,且沟内无大量松散堆积物,沟口扇形地不发育,现状不具备泥石流特征。

3.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据调查,评估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评估区南侧发育一条无名河流,该河河道内常年流水,枯水期水流量约0.2 m3/s,丰水期流量约1.5m3/s,河道北侧现状已修建护堤,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次评估主要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地质环境条件综合评判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就是通过对与工程相似的工程设置情况进行类比,进而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条件综合评判法是结合工程所在地段具体环境条件,考虑到工程规模和特点,以及对地质环境的扰动程度,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①建设工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现场调查,场地位于沟谷阶地之上,场区内地势较平坦、开阔。拟建场区南北两侧临山,均为岩质山体,工程建设均不会斩切坡脚。此外,工程建设开挖填方程度较小,仅在拟建场区北侧因场地整平而形成了高约3m的土质边坡,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有发生局部滑塌的可能,对边坡上部居民房屋及下部施工人员造成威胁,故建设工程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评估区其余地段引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②建设工程可能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工程建设加剧既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评估方法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综合考虑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分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原则如下。

危险性小区: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不发育或只有一种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仅有工程填方或浅挖方,危险性小。

危险性中等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地质灾害中等发育,有两到三种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中等为主,或者发育一种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危险性小或者中等,预测评估危险性为中等。

危险性大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有三种以上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或者大,预测评估危险性中等及以上。

②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按上述评估方法,结合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成果,将拟建工程场区共分2个等级2个区块,即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1处与危险性小区(C1处,

B区(中等区),占评估面积1.5%,现状评估该区发生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评估可能引发评估区内规划用地北侧土质边坡发生局部滑塌的危险性中等,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加剧既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C区(小区),占评估面积98.5%,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评估工程建设遭受、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6.防治措施

对于场区北侧因整平场地而致的土质边坡地段,可对该地段采取修建挡土墙进行支挡与防护。

7.结论

①场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级评估。

评估结果:评估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预测评估结果:建设工程可能引发评估区内规范用地北侧土质边坡局部滑塌危险性中等,引发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可能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综合评估结果:评估区划分为2个等级2个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C区)。

参考文献

[1]天峰.天水市国际陆港葫芦河大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21.

[2] 维唯.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19):208-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