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蔡淑婷

新疆时代城乡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现今时代,人民大众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变化。近几年,在现代城市发展规划中,生态型园林规划占据了重要地位。简单地说,生态型园林规划是将山石、建筑、花鸟和植物等自然元素相协调地搭配起来,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美化城市的目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融入低碳环保的意识,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和谐,体现出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这对环保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引言

植物造景是适应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种新型的园林景观布置形式,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美化人文景观、营造和谐自然环境等优点,是满足当代城市居民心理与物质需要的重要手段和设计形式。植物造景必须以城市设施和人的居住观赏需求为基础,结合建筑物、构筑物等的空间结构需求,以达到合理的植物形态设计,在城市建筑中充分体现其生态功能,并创造符合城市园林建设的要求。

1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1.1植物选材

1.1.1固碳能力

经调查发现,灌木具有固碳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一般和生命周期短的特点,乔木具有固碳周期长、生命周期长和生长速度慢的特点。常绿灌木的碳汇能力通常优于落叶乔木优于常绿乔木,与上述植物相比,落叶灌木在群落中的碳汇能力差;对比固碳能力发现,藤本植物劣于灌木,针叶树劣于阔叶树。在城市生态型园林建筑绿化设计过程中选择的植物要具有生长速度快、固碳周期长和固碳能力强等优点。

1.1.2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具有打理方便、存活率高和抗性好的优点,将乡土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可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同时可以避免浪费、降低能耗。选择外地植物设计本地绿化,需要经过运输和起挖捆绑等步骤,上述过程会增加能量的消耗,与此同时外来树种需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水分、温度和土壤等,如果无法适应则不易成活或长势不良,增加了后期的维护成本。选取乡土树种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生态型园林的整体生命周期。

1.2与环境美学结合

从环境美学角度分析环境的破坏、空气大面积的污染会使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健康,而且还会让人的心情感到极度的不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通过优化城市建设合理开展园林规划设计来提高城市整体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还给人们一个更舒适更健康的居住环境。因此将园林景观设计与环境美学进行巧妙融合,能够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打造一个极具幸福感的现代化绿色城市。在环境美学的基础上优化园林景观设计通过打造极具审美效果和环保效果的园林景观,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城市环境。从而能够有效地陶冶市民情操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使得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1.3资源再生设计

积极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提高对资源的使用率,这也是促进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通过最大程度运用可再生资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园林景观的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因为园林景观当中的植物生长必须需要有自然资源的支持。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积极运用生态规划理念,就需要设计人员充分运用高新、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对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尤其是土地资源。例如,设计工作者能够把废弃工厂当作建设园林景观的场地,在充分运用城市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及优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2生态型园林植物配置策略

2.1合理划分层次

生态型园林植物配置应合理划分层次。在生态型园林景观中,保证植物配置具有良好的层次性,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观赏体验,而且可以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在配置工作中,应分析不同植物的高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与搭配,避免整体园林景观形态单一。另外,还应分析不同种类植物的特点、种植方法等,处理好种植间距与数量、植物层次状况等。由于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植物在开花与非开花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在配置工作中,要结合与色彩相关的理论,将灌木、乔木、草坪和开花植物等不同类型的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植物配置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植物的高低会显著影响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因此在配置植物时,设计人员要将目光放得长远,对植物的长势、花期的规律等进行综合考虑并分析,深入分析不同生长阶段植物的综合状况,使植物的生长始终保持稳定与协调,提高生态型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合理性。

2.2重视绿量

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以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目前,一些城市景观规划师由于自身专业的认识还不扎实,没有将园林绿化与恢复生态学进行有效地整合,也没有将区域植物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请该领域的专家和设计师一起进行景观规划,同时在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时还可以融入不同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出复合型景观设计人才。在进行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全面认识到绿量的重要性,加深对绿量含义的理解。在植物造景审查中,审查人员应该在关注园林植物种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的总量,并在审查过程中严格把关,综合考虑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并适时采取措施,提高选用植物造景方式的科学性。

2.3水体植物造景

在风景园林造景中,水体植物造景同样也是重要环节。设计人员在进行水体植物造景的设计中,需要对水体空间中留出一定的空白区域,让这一部分能够与植物相互映衬,增强环境的观赏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水生植物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选择生长繁殖速度相对较慢的植物类型,设置好隔离带,将植物分布空间进行明确划分,避免水生植物占据水体环境,对水体环境的生态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不同种类的水体植物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设计师也需要实现明确园林水体水质及其泥土条件,选择能够适应当地水体环境的植物类型。

2.4增强园林植物观赏性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要与人们的审美需求一致,体现艺术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美学价值,展现和谐统一的园林美,并以植物的形态、色彩等展现景观的艺术美,塑造灵活、变化、多样的动态园林景观。首先,要保证植物景观形式的变化和统一。在园林景观中,将原有植物景观资源作为园中统一风格的基调,再辅以特色树种、花海模块等不同形式,创造出植物景观的变化性,造就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其次,在造景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与协调的方式使园林主景和配景协调统一,形成主次分明、色彩层次鲜明的景观。最后,要重视园林景观的变化节奏,体现景观的和谐性。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很多特性存在规律的变化,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伴有轻重缓急的韵律,体现着活力与生机。在园林景观中,特别是景观路线的设计方面,具有韵律的艺术设计形式能够体现植物景观的动态美,提升景观观赏性。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统一性、美观性、经济性等原则,对植物配置进行全面综合地考虑,从整体上提高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提高整个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波,李宇航,李雄伟.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6):2.

[2]许昊峰.浅析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6):205-206.

[3]何洁霞.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及配置分析[J].南方业,2020,14(2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