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3

“五育”融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探索

杨亚 ,田政弘

启东市善成小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的媒介,学科课堂教学旨在通过有计划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观念,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五育融合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对各个学科教师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将五育融合教学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文章针对五育融合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五育融合;教学实践;策略分析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活动更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践行五育融合教学理念,能够行之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科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文本内容,了解和掌握教材文本内容中蕴含着的五育教育元素,创新和优化学科教学模式和内容,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融合五育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将学科教学划分为五个发展方向,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育。首先,德育教学指的是以培育学生强大意志力的教育内容,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次,智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旨在通过系统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知识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主要以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为主;再次,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力,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教育方向;最后,美育主要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育方向,旨在通过艺术学科知识学习、动作制作以及色彩搭配等等方面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鉴赏能力。劳育则指的是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劳动技能,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文本内容中涉及到大量蕴含五育元素的内容,实践活动中存在较多的五育渗透契机,学科教师有意识的把握渗透契机,能够在教授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故此,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渗透五育教育的最佳载体,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融合渗透五育教学理念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同时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抓手。

二、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五育融合理念的教学现状

(一)五育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科教师会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照本宣科式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即教材文本中有什么内容,就在课堂中教学什么内容,很少有人能够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五育教育元素,同时尚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这不仅不利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教育的落实,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以及法治意识也得不到相应的培养和发展,这种较为忽视五育融合教育的方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实践应用的机会较少

当前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普遍缺乏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缺少能够化德为行的机会。由于学生相对缺乏实践应用的机会和能力,使得其不能及时在现实生活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验证和实践,这不仅对于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培养造成影响,同时还不利于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巩固,更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五育融合发展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德育为基础,强化学生的价值引导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科教师精确定位切入点,不断深化和强化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针对学生开展的德育教育内容较为广泛,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教材文本内容,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同时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化德为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主动为家人分担事务,乐于帮助他人以及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基于此,学科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挖掘教材文本中蕴含着的德育元素。当前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父母以及长辈的宠爱下成长,导致其自我意识较为强烈,错误地认为他人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应当,其关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较为淡薄。故此,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在家庭中父母对自己关心的场景,让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随后,学科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引导性问题,如“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作为父母的孩子难道只是享受父母的呵护而无所表现吗?”,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就引导性问题展开讨论,重点讨论和明确自己如何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地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主动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最后,学科教师可以再为学生设计洗碗、扫地、拖地等等内容的竞赛活动,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务技巧,这不仅有效融合渗透了德育教育理念,还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劳育。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做家务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培育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除此之外,学科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将关爱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这部分内容时,学科教师就可以将亲情升华为友情,进一步培育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

(二)渗透智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智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其他教育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智育教育存在较为明确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故此,学科教师在创设学科教学活动时,深入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元素,选择契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良好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学科教师就可以设计智育融合教学内容。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比赛的形式,看哪一个同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计算出最多的数学题目且能够保持较高的正确率。随后,学科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快速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要想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就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科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来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引导和启发。值得注意的是,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对于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基于此,学科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主题如“学习文化知识的用处”,为学生明确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随后为学生讲述名人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去,掌握使用正确学习方法提升学科成绩的方法。

(三)融合体育教育,强化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体育教育,部分学科教师在思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这是体育学科教师的教学范畴,在其他学科中并没有渗透体育教育的媒介。从广义角度的体育教育而言,学生生活的习惯、方式等都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体育元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极为有利。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学科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拒绝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影响因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训练活动。随后,学科教师可以开展“健康生活”的主题活动,成立体育教育测评小组,以此来对学生的体育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和分析,最终筛选出体育先进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强化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在传统形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科教师的认识和体育教育存在同样的思维误区,认为美育是美术学科教育的范畴,学科教学并非渗透美育教育的最佳媒介。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创作、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助力学生心灵美的培养。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角度、传统文化角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学科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作品,通过不同角度来开展艺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五)发展劳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感知劳动价值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能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明确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劳育在五育教育中需要借助德智体教育来进行展现,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思想品质较好、智慧较高且热爱劳动的人。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劳育价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学科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做家务活的技能,能够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活,如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扫地、拖地以洗碗等劳动,以此来体验劳动的辛苦。又如,在教学“我们的衣食之源”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学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农民种植粮食的过程,也可以到食品工厂了解食物的生产组装过程,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感受到劳动的真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中融入五育融合理念,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科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内容中的五育教育元素,并科学地设计学科教育主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融入五育融合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为社会培育出综合素养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科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将五育融合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铺就美好的道德与法治基石。

参考文献:

[1]曲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3(09):101-102.

[2]董锦霞.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2023年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2023:708-710.

[3]惠馨.基于五育并举思想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9):153-155.

[4]李璟飘.“五育”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常态——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J].福建教育,2022(09):40-42.

[5]张燕.“五育”融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探索——以《说说我们的学校》为例[J].福建教育,2021(3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