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角度看QHSE体系审核认识偏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3

行为经济学角度看QHSE体系审核认识偏差

常喜文

中国石油吉林通化销售分公司

摘  要

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以下简称QHSE管理体系)是当前国内大型石油石化行业广泛应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为了监测QHSE体系建设情况及发展阶段,需对体系建设进行定期的监测,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QHSE体系审核。该体系审核要素众多,涉及企业所有单位、各层面人员,各岗人员:包括基层员工、也关系到管理人员。因此,在审核中经常出现对体系审核意义、审核结果、审核成果应用等方面的认识偏差,进而出现行为的偏离正轨。

本文以此现象为切入点,浅析了这些偏差出现的原因,包括个体认识偏差导致对体系审核认识窄化、各层级差异偏好导致问题错误解读、群体非理智行为导致审核目标追求异化等,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改进提升QHSE绩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QHSE管理体系;行为偏差;

一、论文研究意义

Q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资源、程序和过程等构成的动态管理系统[1]。简单理解就是一套方法论、工作方案、制度依据,实质就是企业在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全要素安全管理手册。

对内,该体系是强化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的工作方法,促进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成本、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有利于企业良性和长期发展。

对外,该体系响应政府管理要求,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掌握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分析工作中存在的违法可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跟踪法规的变化,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保护企业利益[2]

所谓QHSE体系审核就是对QHSE体系建设工作的定期“体检”,目的是对企业当前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个判断,也是在下步工作开展前,先提供体检报告。

但是因QHSE体系建设是全员参与工作,每个员工因所处岗位不同,经历、意识、能力等个体差异,导致无法有效分辨管理体系建设与体系审核的关系,甚至是混为一谈,错将体系审核等同于体系建设;无法正确对待体系审核结果,不能结合体系建设发展阶段,看待问题存在必然性,而是如临大敌,讳疾忌医,对发现问题畏之如虎,最终出现了领导不满意,具体工作人员心力交瘁,基层实际工作水平与体系审核结果脱钩现象。

本文意在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有效分析这些现象,为提升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二、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3]。该学科主要就是通过研究心理学、脑科学、基因遗传学等分析人类的行为理论,去你弥补传统经济学中对人行为的行为分析,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该学科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决策与行为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实际工作生活中人非理性决策与行为,有助于寻找偏差、纠正偏差。

三、QHSE体系审核中常见行为偏差

(一)对体系审核意义认识偏差

1、错将体系审核当做体系建设。体系审核≠体系建设。体系审核是对体系建设工作的“体检、把脉”,目的是对组织当前的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个判断,也是在下步工作开展前,先提供体检报告。只有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知道下步身体锻炼保养方向。

因QHSE管理工作较为专业,基层执行单位理解不到位,没有正确理解体系建设的意义,以及体系审核的目的,两者经常性混为一谈,为体系建设和审核带来双向困难。

2、错位看待体系审核功能作用。部分主要负责人做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人,一方面对于安全工作不够了解,又因幸存者偏差的原理,对安全风险视而不见。而形势与内容均十分明显的体系审核受到了高度重视,对体系审核功能与作用有了过度的要求,表现为“或者无限放大审核作用,认为体系审核做得好安全工作就到位,或者是无限看小审核功能,认为体系审核就是形式主义”。因没有正确看待这份“体检单”,导致没有依据体检情况分析过往生活经历,措施探索改进安全表现契机。

(二)对体系审核结果认识偏差

1、错将审核结果当做工作成果体系审核结果就像单位QHSE管理高清晰CT扫描,其结果只代表着检查可见的报告单,有很多在体检之外的工作还无法表现出来。体系审核一般都是抽样调查,选取几个样本进行检查。抽样调查方法所有优点、缺点都会在结果中体现出来,抽样随机性和样本量都决定着审核结果与真实情况的偏移,即审核结果仅供参考,并不能等于体系建设真是成果。更无法体现一个单位全员、全方面、全过程、全天候的QHSE真实全貌。

2审核结果成因分析不客观。一般的体系审核中涉及众多要素,如中国石油QHSE管理体系基于PDCA管理模式,由7个关键要素,25个二级要素构成,具体检查内容涉及数百条内容,涉及到安全管理各方面,是安全管理的基石。

面对具体的某一条审核结果,在分析原因时很容易出现归因错误。如果不能将管理要素与日常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对结果分析可能出现偏差,导致审核结果无法继续向下应用。

(三)对体系审核成果应用偏差

1、审核成果应用简单粗暴,放过问题产生根源。体系审核成果作为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情况检查报告单,需要进行正确的分析,科学研判,否则很容易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象,不能通过多层面多因素分析,不能正确指导工作,进而放过真正产生问题根源,无法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

2、无视审核暴露问题,全盘否定体系建设工作。体系审核中还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对审核发现问题视而不见,认为都是偶然现象,都是吹毛求疵,没有认识到安全管理严密与精细。没做到一叶知秋,反出现一叶障目,否定体系审核意义与目的,认为体系建设是形式主义,导致工作在低水平徘徊,老毛病时常出现,坏习惯得到不到根本改正。

3、选择性重视审核成果,遗留无穷安全隐患。人们只是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敏感,对于不熟悉的业务态度并不同意。对待审核结果时,很多单位和工作人员仅对自己熟悉的部门重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不熟悉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遗留了无穷隐患。

4、无视综合因素影响,过度苛责具体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审核结果发现的所有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单位不进行充分的分析,无视综合因素的存在,单纯的将问题矛头指向具体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发力目标错位,基层情绪抵触,不利于安全文化建立。

四、QHSE体系审核中常见行为偏差成因分析及对策

(一)个体认识偏差导致对体系审核认识窄化及对策

光环效应又被称为晕轮效应[4],就像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被称为光环效应。

因光圈效应、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等因素存在,导致各层级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对提体系审核认识窄化:行为人个体仅对自身熟悉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引起重视,对不熟悉的内容投入精力不足;仅看到问题,没看到问题成因,更看不到审核结果的意义;无法客观面对安全管理的建设过程,无法接受当前的水平状态。

对策:要正确认识安全管理中人的因素,要认识到因的认识偏差对体系审核工作的影响。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广泛宣传、科学引导,让QHSE理念深入人心,更要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多专业、多角度培养相关人员,通过群体内意识与能力的多样性,覆盖认识偏差死角。

(二)各层级差异偏好导致问题错误解读及对策

行为经济学家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来解释人们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与客观概率相比,人们倾向于低估高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高估低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任何决策都会有好几种可能的结果,而人们对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人们会综合各种结果的“价值”和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心理权重)来评价这一决策的优劣,并从所有决策中选择自已认为最好的作为自己的最终决策结果[5]

前景理论、个人偏好、心里账户等现象导致群体与个体均无法做到客观对待问题。特别是处在严抓严管期阶段的企业,发现问题各类问题是客观现象。

面对客观结果,各层级管理人员出现不同对策。体系审核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审核人员来说是成绩,报告问题有利于表现审核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成果,属于收益性行为;

对迎审核单位工作人员来说,不被发现问题是小概率性事件,导致具体工作人员的行为会出现偏差,不会寻求改进与提高,认为所有过错不会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大,一旦被选为抽查样本则采取消极额应付检查,导致审核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但对于解读审核结果的领导而言,发现问题则代表着工作中存在问题,属于损失厌恶性行为。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面对当前阶段的大量问题,情绪上表现多为愤怒,行为上多为批评与指责。对于基层管理中,情绪上表现的多为恐惧和厌恶,行为上表现的多为应付检查,继续向下批评与指责。无法达到依据审核结果提高工作的目的。

从管理层级看,一级管理者对下是管理者,对上是工作人员,这种层级结构势必会致使审核结果及相关信息在逐级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并被逐级放大。

对策:正确认识当前安全管理所处的历史阶段,正确认识体系审核的意义,明确体系审核的科学意义。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对待审核结果要客观公正,不要将情绪放在比拼分数、排名等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上;要站在清醒认识当前阶段角度,系统分析当下,面对未来提高的,查找问题存在的成因与表现,制定科学措施,提高下步工作。

(三)群体非理智行为导致审核目标追求异化及对策

出现上述分析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在群体中存在从众心理。因很多企业还处在安全管理初级阶段,很多工作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就底不就高。“低水平、老毛病、坏习惯”现象[6]在体系审核工作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基层单位对体系审核理解程度低,面对无法改变的工作环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明显,所有工作只能向自己所属群体内看齐,向群内具有相同规模、地理位置、人员结构、工作环境等相似单位看齐。

对策:建立正确健康的QHSE体系文化氛围,要建立有效易于执行的制度,逐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引导群体对体系审核的正确认识,杜绝简单粗暴的对待审核结果,避免发现问题一味苛责基层人员情况,更多凝聚群体共识、集体智慧,避免脱离群体和实际体系审核。选树更多优秀的榜样和个体,改变以往简单宣传成绩刻板模式,进而引导群体向优秀典型看齐,向优秀行为看齐。

综上,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QHSE体系审核中人的行为偏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看待工作状态,有助于改进提升QHSE绩效,希望能够为广大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胡秉飞.石化物流抢滩——中国化工物流管窥[J].行业物流,2005,27(1):93-95.

[2]王茁.中亚天然气管道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探索[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0.10:566-570.

[3]王乾宇,杜凤莲.《行为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12.

[4]李宏. 企业利用名人代言的利与弊[J].中国科技信息,2009.8:第13期

[5]乐克行.“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112882604372443&wfr=spider&for=pc,2022-10-08.

[6]陈跃峰.加强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浅议[J].商情.2019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