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浅议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

罗强

重庆市合川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邮编  401520

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孩子“数学文化”的浸润和渗透,可以让数学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情趣,,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当“数学文化”沉淀在孩子心中,孩子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更具魅力与灵性,孩子的学习更具乐趣与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教学实践 思维能力 文化修养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尤其是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孩子。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丰富的“数学文化”教学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文化”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就象历史文化一样。狭义的“数学文化”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如何在班级中抓住契机,利用好时间,合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孩子进行“数学文化”渗透,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还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举办班级数学文化故事会,引领孩子树立正确世界观

故事对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举办班级“数学文化”故事会,以故事为载体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促进孩子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发展。

故事会的内容可以是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家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古代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阿基米德巧辩皇冠真假、聪明的高斯等等。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让孩子学习数学家陈景润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出问题,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学习华罗庚虚怀若谷,没有以数学权威的身份压制后辈的高尚人格;了解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杰出贡献和感受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阿基米德从小善于思考,喜欢辩论,一生热爱科学,忠于祖国的高尚情怀……通过对这些中外数学家故事的了解,不但可以引导孩子明白学习数学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引领孩子树立正确世界观,激励孩子奋发向上。故事会的内容也可以是:小数点惹的祸、田忌赛马的故事、巧用借“1”法的故事等等。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让孩子明白,在数学中,不能有半点的疏忽,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不然就要酿成严重的后果;故事会的内容还可以是生活中的“先借后还”,巧用“转化”思想,“博弈”思想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到做事不要拘泥于形式,换一个想法,换一种思维,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感受到数学真正的魅力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等等。

实施班级数学文化游戏比赛,发展孩子思维

“数学文化”游戏和其他的游戏比较起来,具有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趣味化的优点,能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让孩子爱上数学。

常见的“数学文化”游戏有玩魔方、扑克牌凑24点、传统文化算盘等等。

魔方的还原过程是一个观测、动作、思维集于一体的过程,在快速还原过程中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手部运动的协调及思维的高速运转。魔方的练习是对意志的磨砺,对于思维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转魔方多为手指运动,这种肢体末端的运动对全身的内循环都有促进作用,有益身体健康。常常和孩子一起玩魔方,可以训练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孩子专注力,有利于孩子对空间知识的认识。

扑克牌凑24点,在提高学生口算能力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玩。此游戏对各种运算都有涉及,也就是四则混合运算。这个游戏不但可以训练孩子的口算和心算能力,还可以训练孩子快速反应能力,因为点数不同,运用的方法也不同,在孩子大脑得到的锻炼的同时,孩子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在训练中一种方法不一定会得出24,所以必须学会试着从各种角度去推理。一起玩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别人的思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是不同的,所以在凑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在别人说方法的时候,可以学会倾听并予以借鉴,然后理解并用于实践中。

算盘是中国使用的一种计算用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2013年12月5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玩算盘的游戏先从认识算盘开始、慢慢渗透口诀、练习时,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边练一边背口诀,然后过度到口诀不出声,在孩子熟练后就在算盘上进行1加2加3一直加到36反复练习,能在算盘上得到666表示孩子已经就会打算盘了。还可以在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竞赛,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科学家李政道时曾指出,“不要把算盘丢掉”。 在今天看来,在学校教学实践中重新拾起算盘,不仅可以开发智力,而且具有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些“数学文化”游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积小,携带方便,价格便宜,比赛时不需要长时间准备,可以小组比赛,也可以班级竞赛,非常方便,具有优化数学教育、开发脑潜能的价值。

三、结合孩子学习年级、内容,渗透数学文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的结合学习内容给孩子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充满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100(百)时,可以渗透生活中的100(百)知识:如100分表示非常优秀、百科全书表示知识丰富、百家姓表示众多姓氏、百步穿杨表示箭法精准、长命百岁表示长寿等。学习人民币时,可以渗透新中国五套人民币的相关知识,知道人民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了解五套人民币的发行时间以及面额,教育孩子要尊重爱护人民币等。学习乘法时,可以渗透九九表、乘除号的来历,了解春秋九九歌,感受古人智慧。学习测量时可以渗透长度单位“米”的来历;学习计时单位时可以渗透计时工具变化的相关知识;学习分数时,可以渗透分数符号来历;学习运算顺序时可以渗透括号的由来和作用等等。

数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情趣,,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当这些“数学文化”沉淀在孩子心中,所学的数学知识才更富魅力与灵性,孩子的学习才更具乐趣与价值。

四、开展班级实践活动, 感受数学文化的适用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孩子具备外出参观、旅游、游学的机会,这些实际活动既开阔了孩子眼界,又培养了孩子实践能力,改变孩子“手、脑”发展严重失衡的状态。在外出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的适用性和美育性。

学习完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后,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动手做家庭年历。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掌握年、月、日的内在联系。制作完成后,还可以用记号笔标注出家人的生日或者其他重要节日,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体会到师生快乐时光,感受班级大家庭的幸福,还可以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学习完数学规律后,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如斑马的花纹是黑,白,黑,白...... 大自然中五颜六色的花瓣也有自己的组成规律;蜡染制品、丝织品从花纹、颜色也有自己的排列规律;电影院的座位号、节日装饰的彩旗也都有自己的排列规律等等。

认识几何图形后,外出游玩时,可以引导孩子寻找身边的几何。如周围的建筑有哪些几何图形;民族服饰上用到了哪些几何知识;绘画展览中,几何知识体现了什么作用等等。

通过这些班级实践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用亲身经历感受“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文化”的适用性及美育价值。

五、借助现代网络工具,拓展孩子数学文化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日益增多,信息技术的方便让我们的生活,攫取信息资源变得轻而易举,合理利用好网络工具,可以拓展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了十进制之后,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网络,查阅生活中的进位制资料,了解到除了十进制外,还有其他的进制;学习完计算器后,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经历了算筹、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等过程,也可以对感兴趣的计算工具特点、作用、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等;学习完方程后,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了解到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关于方程的章节,在世界数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是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学习负数后,引导孩子利用网站、书籍查阅“中国数学史话”、世界数学史简编、九章算术等了解负数的知识;学习统计后还可以登陆国家统计网站,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等等。

通过对这些“数学文化”的拓展,可以促进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拓宽孩子的文化视野,数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有很多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利用好这些时间,有意识的逐步渗透“数学文化”,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数学文化”层面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教师与孩子互学共长。孩子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力在玩耍和陪伴中得到锻炼,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中一定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全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