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浅析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倪进 

江苏泰州育才实验学校  225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思维变得较为单一、僵化。发散思维是大脑在进行问题思考时所呈现出的多维思维方式,能有效打破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提高问题分析及求解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拓展学科视野,让学生从思维的火花中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魅力。基于此,文章联系教学实际,简要探讨了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

教师在设计课堂目标体系与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不断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获得更多思考方向,打开新的解决思路,更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发展空间,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想象能力,推进新课标理念的真正落地[1]

一、数学发散思维培养价值

(一)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多种角度去探索和思考,并充分联系和运用之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为社会培养出思维型人才。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在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培养理念,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可以在紧密思维逻辑下逐步对所面对的数学问题进行“抽丝剥茧”,最终达到求解相应数学问题的教学目的。

(二)拓展学生数学学习视野

在以往采用单一“师讲”的授课模式下,一般只要求学生对常用数学类型题的求解步骤、方法乃至套路进行理解及掌握即可,但是却减少了对学生解决思维逻辑和方法的讲解,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讲解的不良习惯,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不去思考和讨论,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日益降低。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自主解答数学问题,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来吸收和理解数学知识,就不能够一味地为学生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求解中所涉及到的简单问题分析和求解方法[2]

二、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设计游戏,调动积极心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珍视并利用好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多设计与实施游戏教学法,创造多样化、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和活动方式,借助游戏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求知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进而发挥出游戏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小学阶段学生会学习并认识到多种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教师可组织开展七巧板拼图的游戏活动,把抽象的图形知识运用于趣味活动中,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和思考,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用七巧板拼凑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学生拼成了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动物等各式各样的图形,有飞翔的老鹰、灵活的鱼儿、精致的船只等,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可以说这一趣味游戏活动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让数学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实践证明,当学生兴趣浓厚的时候,其思维的活跃度会大大提升;兴趣不浓的时候,其思维的活跃度会大大降低。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创设具体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被激发。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师: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吧?

生:喜欢。

师: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荒郊野外行走,饥渴难忍。孙悟空火眼金睛,发现了一个大西瓜。这个西瓜该怎么分呢?

生1:唐僧吃一半,其他三人吃一半。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因为唐僧是师傅,就应该多吃一些。

师:你尊敬师长,是个好徒弟。

生2:孙悟空吃一半,其他三人吃一半。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2:因为这个西瓜是孙悟空发现的。

师:有一定道理,不过不太像孙悟空的风格。应该怎么分,才能保证公平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以《西游记》师徒四人为关键元素,以“分瓜”为关键事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笔者一开始并没有要求学生平均分,而是提出一个“该怎么分”的问题,给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从回答来看,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知道可以按照“尊者多分”“有功者多分”等原则分配。

(三)对比联想,建构知识体系

联想思维是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联想思维,包括相关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等,促使学生学会发散式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通过联想来起到开拓学生思维、建构知识体系的积极效果,建立方法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计量单位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由于其涉及到不同年级、不同版块的知识内容,教师就可利用对比联想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汇总,建构这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计量单位有哪些。接下来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负责一类计量单位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如以长度单位的分析整理来讲,学生不仅列出表示长度的基本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等,呈现了基本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增加了关于长度单位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等相关的知识内容,绘制了较为完善的思维导图。以此为参考,教师再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与总结其他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点,最后整合成以“计量单位”为中心词的完善的思维结构,以此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认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一点,对于学生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还要有意识地引入与利用好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系统对比、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归纳、分类、联想等思维方法,经历思维由发散到聚合,再由聚合到发散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锻炼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四)转变课堂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下,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单方面教学模式不能达到丰富学生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效果与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加以革新,以达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整体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开展自主探究式主题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练习。根据单元的课程主题和具体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包含单元基本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一步步细化知识点,同时教师在每一章的知识点介绍中附上微课录像、复习目标和考核试题等。这样的教学模式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能够直接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发送给学生,学生借助视频自主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以及重点学习的知识内容。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构建高品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尤玉梅.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1(07):34.

[2]尚兴有.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