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3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

温习章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211188)

摘要: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传统劳动、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智能、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的升级转化,很多高技术智能型制造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既懂理论又掌握先进操作技能的人才需求激增。当前,产教融合运行中存在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运行载体缺乏创新、缺乏实质性的融合。要做好产教融合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定风险共担、责任共负、利益共享的机制、建立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品德的新型产教融合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利益、资源融合、建立“互联网+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平台,将最新的专业知识、技术、操作技能、工艺,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实现校企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短期的不稳定向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

关键词:新型产教融合、机制、互联网+、共同体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加快,促进了全球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加深,国际间的技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的迫切。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传统劳动、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智能、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的升级转化,很多高技术智能型制造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既懂理论又掌握先进操作技能的人才需求激增甚至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的稀缺。在企业制造技术与新产品不断升级转型的市场背景下,对企业的制造技术、产品创新力的要求也不断增强。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的强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通过产教融合的机制,将企业第一线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引入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和基本理论需求,从开设专业对操作技能培养要求和特点出发,充分结合现有的专业理论教育优势,积极引进企业技能大师、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等资源,真正做到各自发挥特长互补优势,相互共同促进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与企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新型的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高技能的人才培养、工学紧密结合、共同协作科学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服务为一体的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办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精准有效实质性的融合

当前,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运行中,学校和企业作为办学的主体缺乏精准有效实质性的对接,特别是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工作并不积极,时常处于被动的合作状态,并且缺少一定的重视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很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联系普遍都是靠校友等个人感情关系联络维持。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总是希望花较少的成本来获取较多的收益和利润,而高职院校则是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来实现学生技能训练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计划。有的高职院校依据各自的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与企业行业签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对于能紧密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设置、岗位操作技能、素质的提升以及共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顶岗实习实践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以及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与互联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以及新科技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应运而生。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技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秉承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贴近市场的办学指导思想。但是,高职院校在践行这一技能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紧跟科技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更高规格需求的变化,致使有些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当前高科技行业的实际需求,人才供给与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脱节。企业招不到满意的高技能人才,而大量的学生就业出现困难,造成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动力对职业的认同感弱化,对所从事的职业归属感降低。

2、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缺乏实质性的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产教结合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创新,只是学生将来毕业就业有了单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是以高职学校为主体,虽然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就业这个层面, 大多数采取的都是前两年在高职院校学习理论知识、到最后一年再集中到企业进行生产一线实践操作实习,在企业顶岗带薪实习的技能培养训练模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生产一线所要求的最新技能、技术产生脱节,以及毕业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动手操作能力差、对企业一线的辛苦劳动缺乏体验和认同感、不愿吃苦、不愿到艰苦的一线锻炼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学校引进企业某一种先进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生产开发新的流程,再由本校的教师向学生传教授最新的理论知识,然后,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学生开展几次讲座。不管这些产教融合的分类或模式如何,从表面上看似乎名称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各种产教融合的模式和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基本一致,只不过现有的各种模式大都太过于注重浅表的形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培养内容方法没有实质性变化。

3、多主体办学最核心的相关制度和法律细则缺失

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产业融合所建立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和类型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的各种人才培养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实际的推进工作相对困难,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产教融合机制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呈现出高职院校积极热情主动,但企业总是不积极不热情。高职院校是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办学实力、发展潜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都报以极大诚意和热情都寄予厚望。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很多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但这些政策法规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多主体办学最核心的相关法律细则制度的缺失,尤其是涉及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权保护、利益分配 、风险承担的产教融合及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因为没有从法律和政策上明确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责任、义务、权利、利益,导致在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利益、责任纠纷问题,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难以激活调动企业行业参与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产教融合给人才培养带来的实际效果。

4、高职院校不能够为合作的企业提供较高水平的产品研发、科研项目与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攻关项目未能实现精准的对接,导致在后续的校企合作中无法更深层次的合作

校企合作运行载体仍然以传统的学生顶岗实践实习、毕业生就业为主要内容,缺少校企联合协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科研攻关项目、缺失校企联合编写实用新型技术教材、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训内容等项目的栽倒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注重的是培养的人才的德、知、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内容标准与行业技术标准、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的岗位操作能力要求有差距。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较高的科研水准和学术研究的高度,在实际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过程中缺少能被企业所认可的科技成果、技术革新成果。因此,不能够为合作的企业提供较高水平的产品研发、技术工艺改进、生产科技的服务,导致在后续的校企合作中无法更深层次的合作,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攻关项目未能实现精准的对接。因此,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止步不前。对学生的实践性的操作技指导、创新能力要求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1、建立“互联网+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平台

“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超级云计算等技术对传统行业中的整个价值链中用户、市场、产品、资金、渠道、资源等的运行创新与重组,对传统各种业态的相互联通深度融合。它的基本理念是用户、跨界、开放、共享、创新,在其基本理念中用户是核心,提倡要关注用户的全方位需求,以用户对产品、服务的使用体验为标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全过程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提高产品效能满意度,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服务升级,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互联网+”教育的产生应用突破了学习、实践的地域限制,任何人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学习。

“互联网+产教融合”在信息时代应用是未来高职教育实现高水平、紧跟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也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由学校单独制定教学方案的本位观念向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成才、思想品德养成、综合素质提升、未来发展、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素质的需求转变。关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将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最新的操作技能的培养通“互联网+产教融合”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实践实习过程,以优化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技能、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未来主动适应社会和操作岗位、让用人单位满意。

校企合作建设好“互联网+产教融合”平台还可以更进一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双方可共同开发设计各类“互联网+网络慕课” 把企业的最新工艺技术、新产品制造方法、新的研发理念及时纳入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职业院校也可按企业用人所需开设专业,紧跟科技发展的步发,以便更快适企业和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

应用“互联网+产教融合”平台,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内容计划时和企业相互研讨共同磋商,根据科技发展对新技能要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方法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同步发展。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应用“互联网+产教融合”平台,双方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需状况,共同设定科研攻关项目和研究方向课题,协作攻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工艺、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短期的不稳定向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

2、建立风险共担、责任共负、利益共享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否得到有效运行,首先要解决的是校企双方在合作项目中,各参与主体的产权要明晰并得到保护,要维护参与企业的核心经济利益,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要建立在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前提之上,才能达到双方的互利互惠共赢。实践证明,校企双方签订了产教整合的合作协议,将各方义务、权利责任、利益进行了准确约定传达。双方在此基础上,协调制定详细的可行性的运行制度细则,可使企业、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得到约束,从而为产教融合的真正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牵头,对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加以落实,并对落实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即保证合作质量,又可以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稳定深入,实现校企共赢、可持续合作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参与产教融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的各个主体,有必要共同协商制定风险共担、责任共负、利益共享的机制,事先分析预判面临风险时如何能够及时地化解风险,降低损失的有效的方法手段和机制,以确保产教融合项目参与各主体能融洽合作关系,实现可持续合作与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的育人目标。

3、建立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精神品德的新型产教融合机制

高职院校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围绕如何在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与整个产业不断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变化,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思想、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为现代企业提供有较高思想道德、较高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产教融合的机制下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各个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家直接联系,并能及时地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对理论教学内容和学生操作技能的需求,从而不断探索研究各个专业建设方向、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思路,从而能基于面向企业技术、工艺的发展需求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学校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教学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下学生能及时地在具备良好设备设施的企业实践历练,并有企业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进行操作指导,将理论及时应用与实践中,实现紧密的结合应用,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

4、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机制下的合作基础要从感情、关系的维护走向制度、利益的约束保障,确保产教融合的长久和合作的深度。

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主要包含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而企业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生产、员工管理、财务、人事、分配等。因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想确保产教结合的有效运行,高职学校和企业就需要共同协商制定构建一套针对产教融合运行的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师资保障、学生安全、学生实习工作、报酬、考核等共同实施制度。产教整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要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学习,让学生知晓各个岗位对技能的实际要求和必须遵守的职业岗位规范,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和在职业岗位上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校企合作的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要求,既要保证企业生产和产教融合项目的正常运行,又要规范双方教师和高职学校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东娅.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45-45

[2]徐梦.“互联网+”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影响的研究[J]. 经济师,2020(02):149-150.

[3]吴儒练.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8)

[4]柳清.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人才培养微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8~29

[5]郭尚君. 刍议财务智能化趋势与高职财会人才培养[J]. 现代营销.2020(11):8-9.

[6]唐小俊.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7,7(15)

作者:温习章, 男,1967年1月生,宁夏中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基金项目:建设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高职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研究(项目号:JTYB20-319

1